约4100字。荷 塘 月 色
教学目的要求:
1.揣摩文学描写的意境,培养想象能力;
2.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3.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用3课时教读本文;
2.用朗读臆想法体会文中的境;
3.重视朗读,最好能放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与作者简介:
以前我们学没学过朱自清先生的文章?[学过,《春》]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祖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在清华大学任教授,转向散文创作。
称谓: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代表作:长诗《毁灭》(1923)、《踪迹》(1929)。散文集《背影》(1928)。
本文体裁:写景散文。
二.预习与生字词:
1.先熟悉注解中的生字词;
第四页④⑤;第五页①③⑥⑨;第六页①②
补充注音:袅娜niǎo nuó 倩qiàn 裾jǖ
2.标节码,通读全文,提出生字词。
3.解决《采莲赋》和《西洲曲》中的解释,并作简略翻译。
三.朗读体会:
选6位同学,从1一6连读,(比赛式)。
朗读提示:①第一段是何表达方式?[记叙。]
②第二段、第三段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描写。]
描写的内容各有侧重?[第二段——景物描写;第三段——心理描写。]
注:1-3段根据各段的表达方式和内容的侧重不同,要读出不同的情味。
③4-6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要读出月夜荷塘的意境。
四.放录音:
附:板书:
朱自清:1.生平:
2.称谓:
3.代表作:
五.本文三个层次的划分:
一) 去荷塘———追寻宁静
二)在荷塘———享受宁静 追求超脱
三)离荷塘———怀念早时江南
六.读1-3段:
1.教师讲析:这几段写去荷塘的路上,他去荷塘的原因是因为什么?
因为“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而作者到荷塘去的目的正是要去寻找宁静。
“颇不宁静”这几个字,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2.作者在去荷塘的路上,对途经小路的月下景色作了简单的描写,主要表现了一种什么心情?请读第三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