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00字。
苏武为什么不吃羊
------高中语文自主阅读教学探讨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实验中学 陈国庆
《苏武传》是粤教版《语文》选修9《传记选读》中的一篇课文,文中记述:“武既至海上,禀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课堂上,有一位学生突然提出一个疑问:“苏武牧羊为什么不吃羊呢?烧烤羊肉也是很香的哩。”頓时引起其他同学的一阵哄笑。
这是教师没有意料到的一个问题。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可以对这个学生提出的问题视而不见,不予理睬,甚至可以批评他几句。但从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看。学生能够大胆质疑,提出他自己的独特见解,证明他是认真阅读,深入思考的,应该值得肯定。况且,这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并非是无稽之谈,文中有记叙:“乃徙武北海上无人之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又写苏武“杖汉节牧羊,卧起操节,节旄尽落。”说明苏武牧羊,身边确有羊群。
那么,苏武为什么不吃羊,却要掘取野鼠所穴藏的草实来充饥呢?教师可以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研读文段,展开讨论,分析个中原因,体验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从而认识苏武在艰难困苦中表现出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
阅读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阅读,往往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视角去感知文本,感悟人物形象的,学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尽管他们有时提出的问题,在教师的眼中可能显得幼稚可笑,甚至有点不合常规,但是,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敢于发表意见,提出疑点,发现问题,恰恰证明他们是主动参与阅读,认真思考,这是教师所期盼的。语文阅读课如果只有教师在唱独脚戏而没有学生的声音,即使唱得很精彩,也不能说是一堂成功的阅读课。教师应当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加以因势利导。正如爱因斯坦指出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做法,总比教师武断地把现成的答案强加在学生头上的做法要好。这也是新课标倡导的自主阅读的学习方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该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