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70字。
农村高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重庆市云阳县凤鸣中学 陈绍清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或探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它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对于今天的语文课堂而言,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一方面,语文学科的开放性,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多向性的接口;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为研究性学习铺设了跳板;语文学科的时代性,为研究性学习注入了活水。
另一方面,语文教学也面临研究性学习的挑战。笔者认为:农村高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状况是有喜有忧,忧大于喜。说喜,是因为许多农村高中申报了各个级别的研究课题,启动了研究性学习,各项工作开端良好。说忧,是因为其研究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多数教师是“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小打小闹”,形不成教研组同仁的凝聚力,出不了研究实效。说穿了,研究性学习只是应付上级检查、宣传学校形象的一道“工艺菜”——好看不好吃。具体表现在:1、忽视过程的控制,追求“自主”自由化;2、忽视群体的参与,研究功能扩大化;3、忽视教材的研究价值,研究内容狭隘化;4、忽视学科教学的阵地,学科间缺少必要的“整合”,研究形式单一化;5、忽视成果的全面评价,结题形式简单化;6、忽视校情和班情,研究课题求大化。
针对以上种种弊端,特提出如下思考:
思考之一、重新定位教师角色,努力提高教师创新素质
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应该是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其作用表现在:诱发探究动机,成为学生自主活动的“领路人”;及时了解学生研究活动的进展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点拨、督促,成为学生实践探索的“指路人”;观察学生研究行为的变化、关注学生研究发展的状况,及时地做好过程的调整,评价,成为调控者;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不是告知结论,而是提供信息,启发思路、介绍或补充相关的知识;指导学生写好研究笔记,记载研究情况,记录个人研究的体验或感受等等。
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要求教师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多参加科研活动,开拓进取,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素质。
教师的创新素质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和研究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和研究动态;
2、吸收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将现代科技、时代文明融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中,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新一代学生。
3、致力于教育科研,敢于提出新的教学思想和观点。
4、定期在公开发表的专业刊物上撰文,培养自己的学生在刊物上发表习作。
教师的创新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效果。如何提高自身的创新素质?笔者认为:
其一、苦练“吞功”,加强信息储备
当今农村学校语文教学的现状是:学生不读书,先生多演戏,悠悠十二载,腹中空如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