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语文课外阅读中的研究性学习

作者:佚名  时间:2006/12/24 22:29:28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851
  在语文教学改革的大潮中,研究性学习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如何具体组织实施,如何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如何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每个语文教师所关注的问题。我个人认为:研究性学习不能简单的等同做课题,写论文,也不可局限于课堂教学。它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融会在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我将研究性学习引向课外阅读——指导学生读余秋雨先生的散文。该课题的选定和实施大致分为三个步骤。
  一、确定研究课题: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树立大语文观,及时地向学生推荐一些思想性、艺术性较高的好作品,新作品,为学生创设轻松、民主的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发现自我学习的天地,调动和保护学生自我探索的求知欲望和热情。而选取优秀的文学作品来拓宽视野,有益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在众多的当代教文作家中,余秋雨似乎更多的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他的作品一度被媒体炒作得沸沸扬扬。不少学生在日记中对此表现出很多关注和困惑。为什么余秋雨的散文被称为“文化散文”?“文化苦旅”的含义到底指什么?秋雨的散文究竟是怎样的风格?面对学生一系列的问题,为了让学生了解余秋雨散文的实质和内涵,我决定选余秋雨先生的散文作为课外阅读的一个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二、激发阅读兴趣,及时引导鼓励
  首先,我推荐《文化苦旅》,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余秋雨作为中国当代的散文大家,其作品以厚重的主题,深刻的思想和博大的文化内涵越来越多地吸引并折服着广大的读者。他的散文多取材于历史古迹,人文山水或自然的亲身经历;其灵魂大多是对中国文化的反省,对人类文明的思考。余秋雨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娴熟的文字技巧,使他的散文严肃而平易,凝重而又洗练,从容而又奔放,而意境及文字的讲究却又自然而不着痕迹。他的渲染和铺排,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欣然接受了他的思想。在介绍作品时,我选取了《文化苦旅•自序》中的一段文字:“……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说明我的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的感动,无端的喟叹……我站在古人一定站过的那些方位上,用与先辈差不多的黑眼珠打量着很少会有变化的自然景观,静听着与千百年前没有丝毫差异的风声鸟声……大地默默无言,只要来一二个有悟性的文人一站立,它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也就哗的一声奔泻而出;文人本也萎靡柔弱,只要被这种奔泻所裹卷,例也能吞吐千年……”这样,让学生初步领略到秋雨散文的风格特色,思想内涵,以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其次,鼓励写读书笔记,提倡写互动式评语。
  很多初读秋雨散文的同学,把握不住文章的文化内涵,只是摘录自己喜欢的篇章或片段,读书笔记后面的评语极为简短。如《道士塔》这篇文章反映的是敦煌文化流失这样一个悲剧的主题,学生显然也被这一沉重的主题震动了。有位同学在摘录的文段后面只写了一句评语:“我真想对着那个王道士大吼一声:住手!然后痛痛快快地揍他一顿。”
  在笔记的查阅过程中又有同学加上自己的评点:“……读《道士塔》令我心痛,在读书时从没有感受到的心痛,这一次却那么强烈地感受到了。道士的无知,外国人的狡猾,官场的腐败让人愤怒,让人痛心疾首。王道士,知道你在做什么吗?那几个可怜的银元竟换走了我中华文明中的瑰宝——敦煌文化,而你却居然还向他们鞠躬!斯坦因,你不是拯救敦煌文献的英雄,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骗子,一个真真正正的强盗!……”
  一篇《道士塔》唤起了学生们强烈的民族意识,唤起了他们对中华文化的珍爱之心。学生们倾诸笔端的真挚的情感,是一种对愚昧、对文化侵略的愤怒;是对祖国文化遗产流失的无限惋惜;是对华夏文明赤诚的热爱。抓住这个契机,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写互动式的评语。这样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在全班很快掀起了一股读秋雨的热潮。除了利用图书馆翻阅有关的赏析资料,不少同学还利用了互联网查阅了《文化口红》中不少别类的评价和观点,在比较中阅读,在思考中鉴赏,学生赏析作品的文字越来越长,评点的内容越来越出色,读书笔记也越来越厚。既拓宽了文化视野,又提高了自身的文学鉴赏水平。
  三、交流阅读体会,总结学习成果
  这一阶段主要是以座谈的形式,让学生通过书面的发言来交流阅读体会和心得。
  从研读的情况来看,秋雨散文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这次研究性的课外阅读让同学们受益匪浅。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拓宽了文化视野,提高了思想的认识。作品博大的思想内涵,激发了学生对人类文明的思考,对华夏文化的热爱。学生雅嫩的心灵和头脑中开始多了几分理性的思考;多了几分对历史的庄严回顾;多了几分对未来认真的展望;多了几分对国家、对民族神圣的责任。
  第二,培养了审美情趣,提高了鉴赏能力。
  “我真正叹服余秋雨笔下这异彩的画卷。细腻之处无微不至,让我的心仿佛一下变得柔软异常,文中的景致好似伸手便可触及。粗犷的地方,作者又把文字舒展得那样豪放,在天地之间铺排得大大方方,明明净净,我的心也霎时开阔,变得大得要包容下整个世界。这是何等的畅快!……”在训练阅读的同时,无形中也提高了学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修养。不仅如此,他们还把这种阅读的兴趣向外延展,不仅仅是读秋雨散文,周国平散文中的人生哲理,史铁生散文中跋涉的艰难,毕淑敏散文里善感的情怀都为他们所推崇。
  第三,学会了研究思考,提高了写作能力;一年多的时间里,越来越多的学生为秋雨的散文所熏陶、所影响、所折服。他们开始迷上了散文,爱上了秋雨,甚至有意无意地用自己那稚嫩的笔,去模仿他的文章。暑假一位去新疆旅游的同学。万里行程收获了数万言的文章。
  她在《跨越千年》中这样写道:“柏孜克里克石窟紧挨着火焰山,其中大部分来自公元九世纪和十世纪。
  走进石窟,光线暗下来,一千年前工匠斧凿的叮当声又传了出来。很可惜,窟内的壁画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原本凸出墙壁的泥塑佛像不是被毁坏,便是被盗往国外了;大幅的壁画被刮得不成样子,只能在边角辨认出一些彩绘线条。更有甚者,有些壁画被整幅地锯下揭走,到如今,留给我们一个个丑陋的伤疤。有的洞窟里,已是面目全非。我们只能从照片上领略人物那丰盈的体态,柔美的浅笑,手中的鲜花……这些跨越千年的生命已无缘与我们面对面地交流了,只能将昔日的风彩缩于照片之上。每座石窟的顶部都绘有无数小菩萨。但其中体态完好的不多,大部分都毁于那来自异国的魔鬼的罪恶之手。
  壁画中残留的色泽,历经岁月的磨难,已褪色得有点苍白了,但它在人们的心中却依然凝重、神秘。千年以前,映着大漠如血的残阳,辛勤的工匠们在这陡坡上默默地开凿。工匠中那些真正的艺术家将自己的才情毫无保留地滋养了这一方洞壁。就在他们潜心工作的时候,是否会想到这些异彩的色流将在历史的长河中遭遇大劫?如今,那些伤口依旧在流淌鲜血。流淌在中华民族古老的身躯上,流淌在中华民族古老的身躯上,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
  文章里那沉甸甸的主题,那近乎老练的文笔,竟是出自一个16岁的女中学生之手,这是令人颇为欣喜、颇为震动的。学生用有形的文字准确表达出了自己日臻成熟的思想。这无疑是课外阅读的收获,是研究性学习的收获。
  实践表明:把课外阅读引向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在阅读中研究,在研究中思考,在思考中鉴赏,在鉴赏中创造。只有这样,才会摸索到最好的学习的方法,形成一种研究性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理解研究性学习的本质,也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