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4640个字。
古代诗词和名句名篇专题
2007年广东省中考考纲解读
增强语文积累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古诗词的积累则是语文积累中的一项主要内容,而名句名篇的积累又是积累中的重中之重,因此,各地中考都非常重视对学生古诗词积累的考查。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对这项内容都有相同的要求,也就是要注重背诵 和积累,新课程标准中,则要求通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同时,新课标还就优秀诗文向7—9年级的学生推荐了50篇应当背诵的篇目。
古代诗词和名句名篇所考查的主要内容有:(1)课标中“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中的内容。(2)教科书中的古诗文(有些课文不是课标推荐篇目,但课文后面有背诵要求)。(3)课内与课外相关联的句子和名篇。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沉淀,是传统文化的窗口。我们学习古诗文,要了解古诗文的有关文体、作者、背景等知识;要了解诗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并默写古诗词的内容;要从中感悟到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要学会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去分析,取其精华,推陈出新。对于名句的学习,要能将名句放在全文中去,并联系全文主旨来理解积累;要能将这些名句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会拓展运用。
古代诗词和名句名篇所所考查的目的,主要着眼于对一些重点词句的检查。其题型主要是客观填空题。近两年来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题型,如选择题、鉴赏题、迁移题、拓展题等题型。考查范围也逐渐由课内向课外延伸,题型也由单一的识记填空向理解、分析、鉴赏的方向发展。传统名句名篇仍是重点,新增的古诗文的名句则是考查的热点。名句名篇最大的变化就是更注重名篇的全篇或其中完整段落的默写,这为考生敲响了警钟,不能投机取巧,只背名句,而应重视名篇。这一举动,将引起各单独命题省市专家的注意。
积累非一日之功,只要持之以恒地加以识记,多注意前后联系,注重理解归纳,考场就一定可以稳操胜券。
全真检测
(测试时间30分钟,共12 题,答对 题,正确率 %)
1.(2003,广东)默写,或根据课文填空。
(1)————,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2) , ,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
(3)默写李商隐《夜雨寄北》一诗。
, 。 , 。
2.(2004,佛山)默写或按要求填空。
⑴ ,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⑵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⑶ ,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⑷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李清照《醉花阴》)
⑸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我们应当像孟子《鱼我所欲也》一文所说的那样“ ”。
3.(2004,深圳)把下面的名句补充完整。
(1)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2)俱怀逸兴壮思飞,________________。(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4.(2004深圳南山副题))古诗文积累 。
(1)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即将毕业,与同窗好友分别就在眼前,请以初中学过的有关送别的两句诗或词作为赠言: , 。
(3)古有“松竹梅,岁寒三友”之说,《论语》中含有此意并借松柏喻人的名句是:
5.(2004,广东)默写,或根据课文填空。
(1)树木丛生, 。 ,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2)好读书, ;每有会意,便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3)峰峦如聚, , 。望西都,意踌蹰。(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4)默写崔颢《黄鹤楼》前四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