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60字。
历年高考诗鉴题大致趋向对07年备考的启示黄河
高考诗歌鉴赏题是所有语文试题得分难度最大的题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诗歌鉴赏素材浩如烟海,似有不可捉摸之特点。另一方面,古典诗歌是文言的最集中表现形式,语言的跳跃感及古今语序的不同决定了其解读的难度。再者便是写作背景知识把握方面的障碍。这些都是考生读不懂诗歌的“硬伤”。但不管怎样,诗歌鉴赏都是高考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洞悉今年高考的诗歌鉴赏命题特点,对2007年备考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点努力,权作引玉之砖。
一、诗歌选材面大大拓展
先看这样一组数据:2005年全国16套试卷中共出现诗词20首,其中唐诗10首,宋诗8首,宋词1首,元曲1首。2006年全国17套试卷共选用诗歌20首,其中晋诗1首,唐诗4首,宋诗4首,宋词2首,元曲3首,清诗5首,近代诗1首。
以上数据分析可知:一方面,诗歌体裁的选取正逐步打破过去以唐诗宋词甚至元曲为主的局面。唐诗依然是重要的考查形式,但宋诗的地位正不断加强。另一方面是诗歌创作年代考查范围大大扩展,这是今年高考诗歌鉴赏最突出的特点之一。除唐宋元三代外,上溯至魏晋诗歌1首(北京卷),下推及清诗5首(湖南、重庆、广东卷)和近代诗1首(山东卷),局面多姿多彩。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湖南卷的诗歌鉴赏题,命题者从清代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中选材,考查的是第37回的两首咏白海棠诗,既开拓了考查的领域,又避开了押题视线,恰倒好处地考查了诗歌的知识点。这种选材古典小说中出现的诗歌的做法,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导向作用。看来新课程标准对高考的提前介入倾向,值得备考的师生关注。
二、熟悉的作者陌生的诗
今年高考诗歌选材覆盖面虽广,但不少地方所选诗歌的作者还是广大中学生所熟悉的。如全国卷(Ⅰ)黄庭坚的诗,江西卷杨万里的诗,福建卷李商隐的诗,北京卷陶潜的诗,天津卷张籍的诗,辽宁卷苏轼的诗,上海卷张可久的诗,重庆卷龚自珍的诗,这些都是考生熟悉的,能让他们一定程度上避免心理紧张,体现了一定的人文关怀。但是诗歌内容又多是相对陌生的,如苏轼就考他的诗而不考他的词,李商隐就避开了他的爱情诗,龚自珍的乙亥杂诗也是不只一首。总的方面看,所选诗歌内容上与诗人写作的历史文化背景没有太多的联系,(当然,典故的运用也较少。)因此,解读诗歌时要避免从诗人出发先入为主了。
三、考查全面,综合性题型成为共性
2006年诗歌鉴赏具体考查点有词语诠释、语句疏通、章法把握、意境主旨、意象诗眼、修辞手法、艺术特色、情感体味、比较异同等,可以说,考查了诗歌鉴赏的方方面面。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