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中常见的几个问题

作者:孟波  时间:2006/12/20 13:09:3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001

  在“唐宋诗词”这一模块的学习中,学生提出了很多的问题:如如何把握诗人在作品中流露的情感,如何使自己的理解和诗人情感结合到一起,回答问题时有没有相应的公式套话,有没有什么具体技巧等等。
  其实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层面:即学生读不懂诗,不明题意,不会表达。这就要求教师在训练过程中要使学生具备这么四种意识:整体意识﹑语言意识﹑审题意识和表达意识。
  整体意识和语言意识的作用是让考生能够把一首诗读懂。所谓整体意识,就是诗歌虽然很短,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它是一个完整生命力,所以有些学生把某一句孤立的理解,脱离整体来理解这是不恰当的,应该有一个整体的理解,整体的把握,局部问题要依托整体得到…如果一个考生善于把握诗歌的语言,比如说情语,就抒情的语言,比如说论语,议论的语言,因为议论是表达诗人主张的,抒情语是表达诗人情感的,抓住了这些,一首诗的中心就有了。其实学生不仅读懂一首诗应该具备这两种素质,读文也应该具备。
  那么答题则需要另两种意识,一种意识是审题意识,就是学生懂不懂这个题目在问什么,现在的考题它的题目很少直来直去,它有时候要出一个诗论,比如说“外诗造化,中得心缘”,向大自然学习,从自然景物里引起感悟,实际上这就是平时老师教的,我们训练的借景抒情,或者说融情于景。考生把这个题看透了,这个题本质是什么他才好下笔,有时候学生答题答了很多,但是最后一分不得或者得分很低,常常是由于答非所问,通俗的说他说的这些话并不是命题者让它说的话。要想把这个题答对,除了审题意识,看清题之外还要有一种表达意识,有时候学生答了很多字,和答案要的那个要点却靠不上,这是什么原因?首先说学生是不是按某种规律答题的,命题者那个答案并不是想当然的,而是要符合一定的规律。即阅读的一般规律,诗歌欣赏的一般规律。这就需要和前面说的整体意识与语言意识再联系起来。比如让学生鉴赏一个字,要使这个字达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局部要向整体看齐。我们鉴赏某一个地方好还是不好是说它能不能很好反映这个诗歌的整体。学生要总借出答某一种题要鉴赏某一个点规律的话,带着这些点上做题他就会有个正确的大方向,而不是瞎转,最后他离标准答案无限趋近。学生若是四种意识都具备,我想古诗鉴赏很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啦。
  其实高考中的诗歌鉴赏无外乎就是要求学生如何在读懂诗的前提下如何读懂题﹑如何做答的问题。关于如何做答给大家提供几个表达范式:
  会用长句子来阐释思想内容,即这首诗通过……(途径)表现了……(主题和思想情感)。
  会用一个并列句来揭示诗意表现(可以是景或情等等),即这首诗表面上写了……实际上借……(景﹑物﹑人等外在的东西)表现了(抒发了)……(内在的神情等)。
  会用一个总分总的句式来分析作品的思路,即这首诗写了……:先写了……再写了……最后写了……(其实是分述过程)。
  会用一个小句群来分析诗歌的意境,即这句诗写了……(对诗句翻译或对内容进行概括),其中哪个字表现了……(分析重点词句),这句诗表现了……(合成整体意境)。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