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60字。
学科加油站:高考作文怎样让你的语言更生动
重庆一中 周 鹏
上期谈了如何“生动”语言的两种技法,意犹未尽,本期再谈两种,以供同学们参考。
其一,对称。所谓语言的对称,就是指语言的排列、组合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语言的对称通常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出句,一是应句。出句和应句在某一方面存在对应关系。比如“倒下了,就像死去的躯体倒下”一句中,“倒下了”是出句,“就像死去的躯体倒下”是应句,两句的重心都是“倒下”,这便形成明显的对应关系。而“倒下了,扑通一声”这句,尽管也由两句构成,但完全没有对应关系,所以这不属于语言的对称。
修辞的作用是让语言更美,对偶、排比、整句、联用、反复、顶针、叠词、层递、回喻、互喻、博喻、映衬、对比、回环等,均包含着语言对称的“因子”。由此也可看出,对称是语言生动的基本形式。
1. 语言“形的对称”。语言“形的对称”包括三方面的对称:一是出句、应句的字数相等或相近,构成外在的对称;二是出句、应句的语法结构相同或相似,构成内在的对称;三是外在内在都相同的对仗似的严格对称。例如:
一群白色的绵羊,/团团睡在天上,/四围苍老的荒山,/好像瘦狮一样。
——郭沫若《夕暮》
外在上形成了对称,内在上也相似,一三分句结构相同,二四分句相异,基本对称,再加之韵律上的对称(押韵)、意义上的对称(绵羊对应瘦狮),所以,读来饶有诗趣。
2. 语言“音的对称”。语言“音”的对称通常有四种情况:
一是出句应句押韵对称,诗词无一不是,不多说。
二是词语组合平仄对称,“平仄”是古人说法,平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阴平、阳平,仄声相当于上声、去声,但这只是大致分法,不确切,只是经验,不可当知识。词语组合平仄相对,语言的声音则高低徐急舒缓抑扬顿挫洪细起伏,极具旋律之美。但此点对能力要求太高,我们不展开谈,聊举一例:
不逢北国之秋,已经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雨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郁达夫《故都的秋》
郁达夫古典诗词的功夫在现代文学领域堪称首位,这已是公认。其实,他的散文的韵律也是妙绝的。此句中加点处便不是随意列举,而是精心布置的。“陶然亭”念来声音绵长,而“钓雨台”却音声短促,形成对称;“芦花”音声高扬,而“柳影”音声沉缓,也对称;“西山”洪亮悠长,“玉泉”低沉剀切,也是对称;“虫唱”与“夜月”也如此。再整体看,“花——影——唱——月——声”,一起一伏,一清一浊,对称极好。
三是音节错落对称。还是以前面郁达夫的句子为例,“陶然亭”“钓雨台”,三字;“西山”,“玉泉”,两字;“潭柘寺”一词三字,变化中却遥遥呼应,对称得漂亮。
四是重叠对称。将语句适当地重叠,也是增强语言的生动感的方法。文字可重叠对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