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900字。血性中国随笔:从孟胜到田横五百壮士
一
中国人最讲究一个“义”字,为了这个根植于文化特质中的民族精神,千百年以来,多少人慷慨从容,死不旋踵。历史总给我一个这样的解读:义,其本质是维护特权阶层的文化手段。但为什么每每阅读到一个个悲壮的生命所演绎的舍生取义篇章,总是令我禁不住热血沸腾,慨叹万千?义的表现当然不止是舍生,但悲壮的死却实实在在是义的极致,还有什么比生命的终结更令人痛惜的呢?
中国人从来不缺乏勇气,我们缺乏的是自由传统和血性中的自由品质,因此在翻看历史的时候,你虽然总是敬服那豪情万丈的义之气度,却在心底里升出一丝难以理解,甚至,是鄙夷,很多人的死,虽然壮美,但却不值得。
可是我仍然以为,义的传统是积极的,虽然在东方专制文化的逼迫之下,变形成为了一种愚忠和奴役的手段,但如果被浇灌以自由精神的甘霖,中国人的义就会释放出不屈不挠,固执而真诚的优良品性。没有对义的传承,就没有今天中国人血脉中的抗争精神和信用体系的重建。虽然儒家的义是建立在君君臣臣的等级观念之上的,但如果接受改造或者改变,此义能成为普世之大义。
墨家第三代巨子孟胜曾为我们演绎过一次重信重情重理之义。
《吕氏春秋》很简短的记载了当年那一场令人血脉偾张的殉义壮举,虽字数寥寥,但读之令人动容,墨家牺牲精神之富,诚如梁启超之言。孟胜是继禽滑厘之后的墨家巨子,而正是他这一代的墨家,已经开始出现了思想上的分崩离析和行动中的叛背违反,墨家正统也已经出现了对教义的违背,孟胜也正是在这股历史的洪流中挣扎坚守着。
墨子在止楚攻宋成功之后,很自然的与楚国君主建立了往来,而墨家的其他人也与楚国的一些贵族开始了交往,孟胜就和楚国的一个小诸侯阳城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南方,小诸侯比较多,他们占据了楚国的大部分土地。我以前有文章说到过墨家的重要理论中有一个非攻,而且墨家形成了守卫城池的系统战术,他们很善于守城,所以阳城君有一次要前往首都办事时,就把自己的城邑交给了孟胜来守卫。
这次阳城君到楚国首都郢,是去布一个阴谋的局,要除掉当年的一个军事天才,一个直到现在都如雷贯耳的大名人,而这个阴谋却反伤其身,最终弄得阳城君远走他乡,害得孟胜身首异处,上演了一场180名墨者慷慨赴义的殉城殉主之殇。
二
欧洲的骑士精神讲究“服务精神”和“敬忠守职”,简单解读就是“忠诚”,而这与中国人的“义”的内涵“士为知己者死”是有相似之处的,但骑士精神却形成了一些准则,比如永不夸耀自己的功绩,向比自己穷困的人慷慨解囊,言语优雅,行为得体等,虽然十字军东征使后来的骑士制度声名狼藉,最终沦为荒诞可笑的角色,但服务精神和敬忠守职的精神内涵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