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100字。论80后文学的文化背景
80后的命名其实包含了多种意义。作为中国进入21世纪社会发展阶段的特殊产物,80后文学成长期的文化背景值得探讨。我认为,以下三种文化构成当下80后文学的三大文化背景—— 江 冰
倘若我们承认文学不仅仅只是一门艺术,它同时也是—种社会现象、文化现象,甚至是一种生命现象的话,那么,就很难将2004年正式形成的“80后文学”简单地视作一群网络少年的写作行为,80后的命名其实包含了多种意义。作为中国进入21世纪社会发展阶段的特殊产物,80后文学成长期的文化背景值得探讨。我认为,以下三种文化构成当下80后文学的三大文化背景——
一、网络文化:自由表达的生长空间
在21世纪的第四个年头的秋天,探讨网络对中国当代文化的影响,我不由地将目光停留在海外著名华裔学者李欧梵发表于2000年的一篇名为《从知识分子和网络文化》的文章上,李欧梵在文中明确指出:
众所周知,二十一世纪是网络文化的时代,知识分子上网在所必然。然而,知识和网络的关系究竟如何?网络所带来的大量讯息如何选择?如何消化?知识分子自设网站,是否又将扮演一种启蒙的角色?然而这种经电子媒体中介而制造的“启蒙运动”,是否会使知识变质,或将知识立即转化为权力?网络是否会变成争夺文化霸权的空间?或是可以构成一种新的“公共领域”?这种“公共性”和民主的建构有何关系?它所提供的“共时性”是否可以促进多种意见和声音的表达?而“众声喧哗”的结果是导致自由讨论的空间扩大还是缩小?这一连串的问题,显而易见,至今却不见有人深思反省,彻底探讨从印刷文化转向电子网络文化的问题。①
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引述这段文字,意在表述如下想法:
1、李先生确有先见之明,但他的立场显然属于知识精英的立场。他担心中国知识分子在网站上“你争我夺”,掌握不好,反而失去这一“新的空间”,导致知识分子本身和其影响力的没落。然而,几年后的实际境况表明,知识精英们并没有全力投入这一“新空间”,反而是一群80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人成了网络的主角。
2、中国知识精英从20世纪初直到今天所形成的心理状态,以及千百年中国文化传统所养育的表达习惯,使他们更多地将网络作为一个工具平台,而不是像“80后写手”那般,将网络作为完全归属于自我表达的文化空间。简言之,在文化精英那里,文本第一,网络第二,网络大多成为文本传播的平台;而在80后写手那里,网络就是文本,文本就是网络,他们的精神呼吸、欲望表达、思想观念如茂盛的野草,随时随地在网络的土壤里丛生,在他们的心中,网络与其说是一个传播的工具和平台,不如说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他们的青春,他们的成长,正在网络这个空间里得到滋润和孕育。网络作为技术的产物,已经成功地进入他们的生命,不是工具,不是方式,而是与自身融为一体的生命空间。
很难用几句话来估价和表述网络对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