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800字。我写苏雪林
石 楠
我上中学的时候就从一位老师那里知道“五四”之后有位我们安徽籍的女作家苏雪林。可我对她的作品和生平一无所知,我对她的初步了解,是我写《画魂·潘玉良传》搜寻资料的过程中,偶尔在1982年出版的《新文学史料》上,看到有则苏雪林生平介绍。这之前,我从未在报刊上读到有关她的讯息;这之后,也很久没有看到她的名字。她在我的脑海匆匆而过,没在我的记忆中停留。她的名字再次出现在我的面前,是十多年后的事了。上个世纪90年代初,台湾海风出版社出版了小作《画魂》繁体字竖排本,也是皖籍的台湾著名资深女作家张漱菡,在《妇女周刊》上写了一篇题作《画魂之光》的文章介绍,苏雪林读了这篇短文后,写信给张漱菡,要借《画魂》看,张就打电话给海风出版社,出版社便寄了本给苏雪林。她读后写了篇15000多字的读后感,题作《七十年前的女强人潘玉良》,发在《中外杂志》上。她把这篇文章复印一份寄给张漱菡,托她转寄给我。我从这篇文章中,了解到苏雪林和潘玉良是一同赴法留学的同学,1921年她从北京考区来到上海,与其他考区150名录取考生到上海汇合,在中法学院的缔造者之一的吴稚晖先生的率领下,同乘法国邮轮博多士(porthors)号从上海起航赴法国里昂中法学院,她报到时候认识了潘玉良。她和她的女同学们都是大家闺秀,但她们和玉良相处得还不错。她在文中详细回忆了她们在中法学院和在法国读书岁月中的很多趣事,使我对潘玉良那段人生经历有了更多真实的了解,她还在文中赞扬了小作。张漱菡在转寄这份复印文稿时,还特别嘱咐我,要给苏雪林写信,并叫我把回信寄给她,由她转寄给苏先生。
我读了她的文章,很受鼓舞,写了封信去表示感谢。她收到我的信后,复印了1928年她观看潘玉良归国画展时写的一篇万言画评,并在其背面给我写了封数千字的长信。现摘录如后:
……那天我在中国妇女读漱菡介绍《画魂》,因书中主角潘玉良是我一个熟人是个老同学,渴望读此书,向漱菡商借。……不久果寄到。我一口气便读了一遍,以书中情节复杂,一时理不出头绪,又读了一遍。一部十几万字的书,两天内读两遍,在我是从所未有的事,若非你的文笔优美,而书的主角故事又十分感人,又何能如此。
……男生90馀人,住一二层高楼,女生另住一楼房,玉良与杨润馀、林宝权同住一室,我抽谶得一小房,我们女生人数虽少,因房间、省籍的不同,分为几个党派,玉良与我毗邻而居,我常到她房间聊天,算是同党。但感情并不深厚。玉良身材不算高,容貌亦不算美,皮肤亦不白皙,但其强健。我们这一群男女同学,年龄都已不小,玉良好像比我们都大,富有人生经验。她1977年在巴黎逝世,讣告上说她仅有70岁,恐怕是不准的。她一到里昂便进了城中的艺术学院,中餐并不回来吃,晚上艺术学院下课才回。这样过了一年,她便转学巴黎去了,遇假期则回中法学院。
我于民国14年回国,玉良17年始返,她返国后任教刘海粟的艺专,玉良返沪不久,即开画展,邀我为文介绍,便是这一篇,此篇收入我的《青鸟集》商务出版,你好像读过,不然何以提到她在中法学院画菊花的事?现仍影印一份给你,惜字迹太不清楚。……
对日抗战前,玉良又赴法国,我未知原因。1951年,……我任职香港真理学会一年,第二年又赴法国,这回系住在巴黎,始与玉良再度晤面,我知她来法是不打算回去的。她身世有难言之恫,想在国内必饱受剌激,所以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