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100字。荷塘月色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理清全文结构,直接抒情的语句的内涵及在文中的作用。
(二)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对生活化语言的巧妙艺术加工。
(三)认识“通感”的修辞方法,体会本文中“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让学生提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用语要简明、准确),然后进行归纳。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课文
对朱自清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了,他的散文《春》、《背影》,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关于他的生平经历,大家在初中已经了解了,在这里我就不介绍了。今天,学习他的写景抒情代表作品《荷塘月色》。(板书课题)
(二)相关介绍
“荷塘月色”,它由两个名词自然组合构成的,不是偏正短语,而是并列短语。“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课题巧妙地点明了本文写作内容的季节、时间、地点、景物。简练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信息。
(三)课文解读
1、听范读,一边听一边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
2、听完范读之后,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所描写的景物优美,语言清新而自然。
A、下面,大家给每段作上序号。考虑下每段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候、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去荷塘
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第4段 月色下的荷塘。 观荷塘
第5段 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9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10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蹁回家门。
B、根据各段的内容,找出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
明确:家——小路——荷塘——荷塘四周——江南旧俗、回家
作者的行踪是本文的线索,是条明线。在课文中还有一条暗线,那就是作者的情感变化。大家再找出每段中作者直接抒情的句子,看看作者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明确:第一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三段: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七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第八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分析: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不加掩饰地显出作者内心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人静游荷塘的缘由。作者为何会有这样的心情?《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是大革命失败之际,许多进步的知识分子一度在黑暗中徘徊。朱自清先生也深恶这黑暗的社会现实,但又一时难于解脱自我,为了排遣胸中的苦闷,作者在一个静寂的月夜独自徘徊在“日日走过的荷塘”上。文章开篇的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便向我们点明了作者此次夜游荷塘的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