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830字。
兴趣·情趣·志趣——“乐学”语文“三部曲”
刘海燕
教育家赞可夫说:“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里进行的”。我在语文教学中,将智力开发与非智力因素(兴趣、情趣、志趣等对智力活动起催化作用的个性心理)的培养结合起来,让课堂始终笼罩在一种“联合会”般的“乐学”氛围中,使学生乐于与教师合作,构建师生之间的亲和感与信任感,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磁性。
一 创设乐学氛围,激发求知兴趣
心理学家罗斯杰指出:“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是保障有效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条件,而它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或前提的。”教师要注意改善师生之间的紧张关系,形成有利于学生愉快学习和思维创新的课堂氛围。
1.带着好心情去上课。苏霍姆林斯基要求老师在跨进教室之前“把所有的个人和家庭的烦恼与痛苦统统的留在教室的门外”,以一颗慈爱之心,宽容之心和丰富的情感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处在亢奋而非抑制状态,受到熏陶、感染、启迪和感悟,其潜能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2.诱发学生的“兴奋点”使其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学是语言的艺术,教师善于用亲切、生动、风趣的语言,把平面的、静止的文字变成立体的、鲜活的形象,并赋予教材以生命力,营造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特定情景,学生才会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愫,甚至融入到文章的角色当中。我上《驿路梨花》,设计了这样的导语:“俄国诗人普希金说过:‘有美与生命地方就有诗。’作为春天一道亮丽的风景——梨花被许多诗人纳入笔端,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悬知寒食朝陵史,驿路梨花处处开’。那么,在云南边陲有着20多年军旅生涯的彭荆风笔下的驿路边盛开的梨花又蕴含着怎样的“美与生命”呢?就让我们携手走进那民风淳朴的哈尼山寨去看看吧。在配乐朗诵中,水到渠成的把学生带入到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景当中。
3.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即使教师有演员般的表演才能,如果一味的唱“独角戏”,学生刚由直觉激发起来的较低层次的兴趣便很难持久。老师要善于把教师的“讲堂”巧妙的过渡为学生的“学堂”,以和蔼可亲的教态、充满爱意的语言激励学生,创造愉快和谐、自自主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优化,进入最佳的多向交互状态。然后,教师“退居二线”,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他们由直觉思维引起的兴趣及时迁移到较深层次的情感思维(即情趣)上。
二 捕捉乐学感点,培养探究情趣
学生由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转换为主动、愉快的学习状态的“触发点”是使学习由学习活动本身引起的直接兴趣上升为学习的目的和内容引起的较高层次的主动探究情趣。其关键在于教师能否用巧妙的“机关”和“悬念”叩开他们求知的大门,方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我上《荔枝蜜》就打破常规,让学生放声朗诵后讨论“本文的标题改为‘蜜蜂赞’可以吗?”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在讨论与争辨中碰撞出了创新思维的火花。
1. 学习最大的乐趣在于自己有所发现而不是盛装别人现成的结论。如果老师以巧妙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使他们在解决问题时,充分唤起旧有知识经验和情感的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