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690字。
读秋系列之一:悲秋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在《九辩》中的一声长叹,奠定了中国文学悲秋的先河,这种感伤的情绪就这样一代代流传下来。后人称宋玉为“悲秋先风”之士。
其实,《诗经》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离骚》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已先于宋玉的“悲秋”,开创了“悲秋”的历史命题。
秋的历史,就是以悲、愁为主脉贯穿的历史。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系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吴文英的《唐多令》,以解字的方式,道出了秋与愁的源远。“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也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种色彩暗淡的意象画面,构成了悲秋的主要基调。马致远的这首《天净沙 秋思》,以简练干净的笔触,为我们描述了一幅的萧瑟的秋景图,结尾一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则为点题之笔,人物形象与感情呼之欲出,写得是秋天羁旅之愁。马秋致远也因此奠定了“秋思之祖”的地位。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的这首几乎人人耳熟能祥的《雨霖铃》,写得是秋天之情人离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莲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的《一剪梅》,写得是一个小女人的情思之愁。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的《声声慢》写得是秋天孤独凄凉之愁。
“碧水惊秋,黄云凝暮,败叶零乱空阶。洞房人静,斜月照徘徊。又是重阳近也,几处处,砧杵声催。西窗下,风摇翠竹,疑是故人来。 伤怀。增怅望,新欢易失,往事难猜。 问篱边黄菊,知为谁开。谩道愁须殢酒,酒未醒、愁已先回。凭阑久,金波渐转,白露点苍苔。” 秦观的《满庭芳》写得是秋天相思之愁。
“秋月颜色冰, 老客志气单。冷露滴梦破, 峭风梳骨寒。席上印病文, 肠中转愁盘。疑虑无所凭, 虚听多无端。梧桐枯峥嵘, 声响如哀弹”。孟郊的这首《秋怀》,写得是秋天生活之苦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