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100字。学问之道
古之学者为己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1)就:靠近、看齐。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评析】
本章重点提到对于君子的道德要求。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他在工作方面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
2·子曰:“攻(1)乎异端(2),斯(3)害也已(4)。”
【注释】
(1)攻:攻击。有人将“攻”解释为“治”。不妥。
(2)异端:不正确的言论。另外、不同的一端。
(3)斯:代词,这。
(4)已:止,文中理解为消除。
【译文】
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除了。”
【评析】孔子认为,研究异端邪说,易受其蛊惑而坠其中,故为害甚大。后来的儒家又认为,异端邪说,越是近情理者,越是有害,因为越是容易使人相信,故学者就更不应该研治。现代人该如何对待儒家所说的异端邪说呢?不分好歹的全盘接受,固然不对,像孔子及后儒家说的那样怕受气蛊惑而把他们撇在一边,显然也不是好办法。正确的办法是对它们作科学的批判,扬弃其谬误,吸取其合理的部分。但是,批判者必须具有足够的胜任批判的能力,这种批判才具有意义。如果批判者能力不足,就会出现两种可能。一是受此异端邪说的蛊惑,二是以简单的否定代替科学的批判。前者是危险的,后者是没有价值的。因此,学识未足的青年,确实不宜研究异端邪说,而那些具有渊博的学识、高超的识见并掌握了科学方法的学者,则有义务对异端邪说作科学的批判,引导人们认识这些学说,使人们不受其蛊惑,并吸取其中有用的部分。这样,中华文化才能更健康、更快地发展。
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评析】
孔子在这里没有具体指懂得什么,看来是泛指,包括学问、技艺等。有句话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4.达巷党人(1)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2)。”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