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与环境描写
□晓 苏
一
在文学作品中,环境指的是环绕着人物的一切外部境况的总和。从大量的经典性文学作品来考察环境,我发现环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类。从性质来看,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从时空来看,环境可分为时间环境和空间环境。从范围来看,环境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从虚实来看,环境可分为写实环境和虚拟环境。
以上归纳的八种类型的环境并不是并列关系,它们更多的时候是一种从属关系或者是一种杂糅关系。换句话说,同一个环境也许同时具有多种属性,比如迟子建有一个短篇小说叫《清水洗尘》①,写小男孩天灶和一家人在过年前洗澡的故事,天灶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自己能单独用一盆清水洗澡,因为在此之前,天灶每年洗澡这天都是用别人洗过的水洗澡的,因此他很讨厌过年。而这一年洗澡的时候,天灶就铁心要单独用一盆清水洗澡。奶奶第一个洗完澡后,让天灶用她洗过的水洗,天灶什么也没说便将那盆水倒了。接着是妹妹天云洗澡,她洗完了也让天灶用她的水洗,天灶又拒绝了。紧接着是妈妈洗澡,天灶也没用妈妈洗过的水。最后是爸爸洗澡,天灶也没用爸爸洗剩的水洗。天灶这次最终拥有了一盆属于自己的清水。这篇小说显然是写一个儿童的心理成长的,自尊心的形成就是天灶已经长大的标志。作者在写一家人洗澡的过程时,除了重笔描写天灶的心理活动以外,还生动有趣地写了几个小插曲,一是奶奶因为天灶不用她洗过的水洗澡而伤心地哭泣,觉得天灶嫌她脏,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二是天云与父亲抢着先洗澡,理由是怕用父亲用过的澡盆会导致怀孕;三是蛇寡妇半途来请天灶父亲去帮她补澡盆,惹得天灶母亲醋意大发;四是母亲帮父亲搓背,结果搓到一个盆子里去了。这些插曲都是从天灶的角度去写的,所以说这些与天灶的心理成长肯定不无关系。读完这篇小说,我们会发现作品中的故事和情节都是由一个风俗引起的。小说开头不久有这么一段:“礼镇的人把腊月二十七定为放水的日子。所谓放水,就是洗澡。而郑家则把放水时烧水和倒水的活儿分配给了天灶。天灶从八岁起就开始承担这个义务,一做就是五年了。这里的人们每年只洗一回澡,就是在腊月二十七的这天。”我们可以把这一段看做环境描写。那么这一个环境属于什么环境呢?首先,我认为这是写的社会环境,因为写了一种独特的风俗以及建立在这个背景上的人物之间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血缘关系、爱情关系等等。其次我们还可以说这是写的时间环境,这个风俗是有时间性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七日。第三,我们还可以把这段环境描写看做微观环境,因为这个风俗就是礼镇这个地方的一种习惯。第四,我们又可以将这个环境说成是一种虚拟环境,一个人一年之中只洗一次澡,并且定在腊月二十七,这恐怕不是生活的真实,很可能是作者根据文学的需要在艺术真实的前提下虚拟的一个风俗。
关于文学作品中的八种环境,我们可以看做:环境的八种类型,也可以看做构成环境的八个基本因素。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同的作品中,写作者并不一定同时对环境的这八个因素都感兴趣,经常出现的情形是,写作者根据题材和主题的需要,可能会强调或者说重点突出环境中的某一个因素。例如述平的小说《摄于一九七六年》②,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出,作者着重强调的是环境的时间因素。一九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