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12张,另有教案。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20040211班 34号 刘金富
一、教学目标:
1、 感受诗意,体验诗情,抓住描写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背景,体会所描写形象中蕴含的情感。
2、 让学生懂得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的崇高和可贵,并且树立生命宝贵、珍爱生命的理念。
3、 感受诗歌所创造的美好意象和朴素明朗而又隽永清新的语言。
4、 体会海子的思想感情、精神追求,理解他博爱宽广的心灵世界。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中“幸福”一词的深刻内涵。
2、体会作者的精神追求和诗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情感。
三、教学难点:
1、对作者精神追求的深度把握。
2、对诗中“幸福”、“只愿”、“闪电”等词的深层内涵的理解。
四、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有这么一位诗人,他少年英才却英年早逝,他人生短暂却影响深远,他生活孤寂却心怀天下;他一生追求幸福,却一生难得幸福;他一生虽充满矛盾痛苦,却能温和谦恭地对待大众。这位诗人就是新生代学院派的代表人物海子。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他那首充满温馨和矛盾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二、 作者简介: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3月出生在安徽省一个贫穷封闭的小山村。小时候在饥饿和半饥饿的环境下度过了天真无邪的童年。他下面还的两个弟弟,家里入不敷出。小的时候,一边上学还得一边回来干农活挣工分。1979年考上北大时,30元钱的学费也是父母东拼西凑来的。大学毕业后,海子被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工作,第一个月90元的工资,他寄了60元回家。1988年,孝顺的海子把妈妈接到北京昌平生活了一段时间,临别前,海子递上300元钱,让妈妈回去买些自己喜欢吃的、用的东西。1989年初,海子回了安徽,可是他的家乡依旧是那么封闭而贫穷。在家里,他的农民父亲甚至有点儿不敢跟他说话,他的家人谁也不能理解他的思想和写作。他从小就为不能摆脱封闭而贫穷的环境伤透了心。
海子上大学之前一直生活在偏远的农村,他对乡村的风光总是怀着无比的激情。上大学后,从农村来到了北京这所现代化的大都市,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他很不适应,时常感到痛苦、寂寞和惆怅。他对现代文明生活的排斥,对乡村生活的向往。最后连他的女朋友刀离他而去。海子生前的好友诗人西川回忆说:“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现代生活中的一席之地。这或许由于他的偏颇。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海子是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也不会骑自行车。“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海子是牺牲了对现代文明生活的追求,而献身于诗歌创作的,献身于理想的追求的。
三、 整体感知课文:
1、请同学朗读诗歌后,在诗中找出最能代表这首诗歌主旨的诗句。
明确:
①“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②“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问:作者到底描述的是一种怎样的幸福,哪些意象表现了这种幸福生活?
明确:
1)、“喂马,劈柴”,简单朴素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