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600字。
高考作文备考应关注的几个“点”
郑州外国语学校 周和平
来开会之前,我和本语文组的老师谈及本次作文研讨会。大家说,最好开的是作文研讨会,谁都可以海阔天空,谈出个子丑寅卯,不受任何规范和标准的约束;最难开的也是作文研讨会,尤其是高考作文研讨会,考什么、怎么考,谁能真正弄明白说清楚?作文是个性化很强的一种表达形式,完全按某种套路去规范训练操作,难免会步入形式化的误区,得不偿失。不过,正因为其难,才有一线教师在一起交流和研讨的价值和意义。借助河南大学文学院提供的交流平台,我愿把我校对2007年高考作文备考的一些不成熟的认识和有关做法简要汇报,以就教于方家。
一、从作文命题趋向确定作文题型训练点
高考作文训练无疑首先要确定作文题型训练重点。作文题型训练重点无疑又必须以研究高考作文命题趋向为前提。
从近三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情况来看,作文命题仍然呈现多元化的趋势。2004年除了北京和辽宁的命题作文外,几乎是话题作文的一统天下,2005年则打破了这一局面,16套题中有9道话题作文,4道命题作文,3篇材料作文和图形作文。2006年17套题中,有话题作文7道,命题作文6道,材料作文4道。从题型分布情况看,话题作文虽有打破个性限制和鼓励创新及富于一定的开放性等优势,但随着日益僵化的命题套路和大量宿构作文的大行其道,其弊端也显而易见,三年高考命题,由14到9到7,冷酷的数字宣告话题作文的春天已经过去,其逐渐式微的趋势不可逆转。尤其应该关注的是,2006年两套全国高考题和京津沪高考题及属高考强省大户的湖北高考题,这些涉及高考的敏感神经、代表高考命题方向的六套高考作文命题,没有一道是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平分秋色。由此可见,话题作文独步作文考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多元化作文命题的格局已经形成,而一度被冷落的材料作文和略有限制的命题作文会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新宠。“留给明天”(2005天津命题作文)、“北京的符号”(2006北京命题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2006上海命题作文)、“带‘三’词语的联想与感悟”(2006湖北材料作文)等被考生和社会广泛认可的诸多可圈可点的好的命题已经深入人心,理应得到作文备考的重视。
根据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向,我们郑州外国语学校全体高三老师一致认为,作文备考既要全面训练,不侥幸投机取巧,也应科学预测,安排好题型训练重点。2006年作文备考中,我们正是依据2005年上海和湖北出现材料作文的新动向,在考前适时强化了材料作文的训练,才赢得2006年高考作文备考的主动,2006年高考,我校语文优秀率良好率均名列郑州市第一,尤其是除去141名保送上重点大学的学生之后,我校的语文平均分仍名列郑州市第一,考前的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功不可没。2007年的高考作文备考,我们仍然把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训练及写作规范训练作为训练的重中之重,因为一是材料作文训练符合高考命题的趋向,二是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往往决定一篇作文的成败,而话题作文命题作文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已司空见惯,无须再花费过多的精力。
二、从考纲有关作文要求确定作文能力训练点
高考作文是对考生的写作基本功和文学素养及审题能力、文章架构能力、联想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一次综合性的全面检查,考纲所要求学生达到的写作基本能力,体现了国家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有良好的导向作用。
一直以来,部分学生作文审题不清,立意偏移或平淡,选材狭隘,思路不流畅,谋篇布局混乱,联想想象力贫乏,认识事物评价事物的能力不高,驾驭语言的能力低下等问题严重困扰了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和作文教学的优化,因此,考纲和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试题更注重思辨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考查,联想和想象能力的考查,创新能力的考查,文化底蕴和阅读积累的考查。由考纲考题及作文现状看来,思辨力、想象力、创新力、对各种文化现象社会现象的分析评判力,应是作文能力训练的重点。
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思辨、想象、创新能力和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积累分析评价各种文化社会现象的能力,把作文能力训练落在实处,我校历届备考作文训练,都牢牢抓住四点不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