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300字。
审题要准 立意应深
——谈高考作文的审题立意
河南省镇平雪枫中学 杜学峰
立意是指确定一篇文章的主题,也就是指记叙文中确立主题思想,议论文中确立中心论点。清人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没有统帅的军队是乌合之众,没有主题的文章就没有灵魂,没有生命。立意的要求是正确、集中、深刻、新颖。正确、集中是基础等级的要求,主题深刻、新颖则是发展等级的标准。立意深刻、新颖就是“意高”的内涵。立意高远,才有深度和力度,才有引人入胜的魅力。考场中的一类作文首先是切合题意,立意深刻、新颖之作。那么,怎样提炼一篇文章的主题(立意)呢?
一、准确吃透所给材料,使立意切合题意
高考作文是一种具有特殊要求的指令性写作,它要求考生必须按照命题人精心设计的作文命题来立意构思。考生既要遵守试题的明示要求,还必须揣摩命题的隐含信息和写作指向,在把握命题意图的基础上确定作文范围和立意倾向。立意的前提是要审读命题,这就要求对作文题面的每个字、词、符号、图表等仔细品读,细心揣摩,准确吃透所给材料,全面审核和理解其含义,正确地把握命题意图,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确立中心意旨。
要使立意切合题意,对于命题作文而言要吃透题目,把握其内涵,从而准确立意;对于话题作文而言,因为话题作文的材料往往隐含着命题者的某些意图,因此在审题时,就要把隐含于材料中的命题者的意图读出来,并据此确立自己文章的观点。另外,还要准确把握话题的写作范围,材料做切合题意。
对于材料作文,就必须从所给材料的整体出发,只有对材料进行宏观上的理解、整体上的把握,才不会偏离主旨。阅读视野不应局限于一棵树木,而应该是整片树林。此外,材料的叙述中往往隐含着命题人的情感倾向,这是确定最佳立意的重要依据。可以通过抓评价性关键词的方式,挖掘出材料中隐含的情感倾向,从而就可使立意准确切题。如2007全国卷一是一则漫画类材料,画面的内容是大街上一个小孩子不小心踩到西瓜皮而摔了一跤,分别代表家庭、学校、社会的三个大人异口同声地说“出事了吧!”,小孩子坐在地上迷茫地看着他们。画面的题目为:摔了一跤。在审题上,一些考生从漫画的局部出发,理解比较肤浅,有的考生写成了环保,有写的考生成了和谐,还有的谈防患于未然的问题。其实,我们审读整个材料我们不难分析到,孩子摔了一跤,本是很平常的事,却引起了家庭、学校和社会几个方面的高度重视和关注,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出事了吧!”,三方面的莫名惊诧与小孩子的安然无恙形成了鲜明对比,很显然其主旨是在善意地讽刺对孩子的过度关切乃至过分保护。作文题说的是教育与成长的话题,希望人们不要对学生过度关注,成长路上摔跤是正常的。这就是立意的关键。如果从摔到孩子的角度立意,摔跤是常见的事,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挫折、苦难和错误并不可怕,关键要正确面对,要学会坚强地爬起来。如果从家庭、学校和社会方面来立意,就可提出家庭、学校和社会要给予孩子正面的鼓励和帮助,从而促进他们的成长。
二、善于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意义,使立意深刻
深刻,是指作文的见解深刻。议论性文章是说理透彻,论点深刻;记叙性文章是形象生动,思想深刻。为此就要深入开掘材料的思想含义,抒写自己最有体会的人生感悟,把主题提到一定的高度。
要使立意深刻,我们首先要学会深入开掘材料的思想含义,开掘事物深层意蕴,要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抓住结果追溯原因。透过事物的表象分析本质是文章达到深刻透彻的必由之路。而由果溯因,就是通过揭示问题产生的根源,求得深刻透彻的一条思维途径。我们要面对文题或材料多思考“为什么”、“怎么办”之类的问题,这时我们就会逐步接近直至抓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