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890字。
唐诗宋词中泪意象初探
文人天生多愁善感。瘦削的文人,总爱立于天地之间,以一杆苍笔,挥洒壮志豪情,评点人世沧桑。不知哪位神灵赋予了那一个时代以文学的性灵,唐宋文人似乎更具一颗颗百转千回的诗心、词心。游子意、故人情、离别绪、相思苦,无不温情脉脉,令人柔肠百转。又有贬谪痛、失意恨、去国忧,将不羁的文人绊得失魂落魄,清泪涟涟。这泪也显出万能般风情,有离人泪、征夫泪、儿女泪、将军泪、英雄泪、行人泪,更有春泪、红泪、粉泪、清泪、胭脂泪,又有老泪、别泪、相思泪、两行泪、千行泪、万行泪、点点泪、衣上泪、桥畔泪……如此种种的泪意象,构成了唐诗宋词,尤其是宋词的一个规模不小的泪的专题。它不仅内容丰富深邃、感人至深,艺术手法更是多姿多彩、令人回味久远。今笔者仅从内容和表现手法上试作一探讨:
一、同是洒泪亦不同,伤心人各有怀抱
林逋《长相思》云“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一对心心相印的男女,本该把罗带打成同心结而结为夫妻,如今却必须诀别了,谁人知道他们此刻撕心裂肺的诀别之情?泪水盈盈,潮水已平,船必须开了,留给今后的,怕只有“长相思”了!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词人用“离人泪”将人、物、情融为一体,神思飞越,展开想像:这哪是柳絮,分明是人们离别时伤心的点点泪花。
和林、苏二人一样,唐宋人似乎写离别总也少不了泪水。还如:
1. 尊前只恐伤郎意,阁泪汪汪不敢垂。(夏竦《鹧鸪天》)
2.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辛弃疾《鹧鸪天·送人》)
3.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秦观《满庭芳》)
4.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5. 世间洒泪儿女别,大丈夫心一寸铁。(林景熙《读文同集》)
洒泪而别是常情,是多见的场面,泪水可以使对方完全了解自己的情感和惜别之意,而含泪哽咽,甚至不愿让亲人因自己的流泪而更加痛苦,以至“阁(搁)泪汪汪不敢垂”,这是一种难以言状的,更深沉凄婉而深重含蓄的爱。夏竦之前,五代韦庄曾写过“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女冠子〉》),也很动人,不过那位女子毕竟哭了出来,只是怕心上人看见,所以低下头,转过脸去了。比较起来,“阁泪汪汪不敢垂”更见深情,更见克制,也更具难度。无怪乎后来的柳永也这样写:“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而关汉卿更是直接搬过去:“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沉醉东风》)
以上诸例,均为人们离别时洒泪场景的描写,所述皆精妙细致、动人心弦,姑且称之为“离人泪”。
有意思的是,当我们翻开唐宋诗词时,便可发现这代表着“软弱”的泪水却也时时闪现着须眉的身影。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范仲淹“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将那句“男儿有泪不轻弹”抛得无影无踪,这些泪,或慷慨悲怆,可凄恻缠绵,或孤苦忧愤,或愁肠百转,然而都可称之为“英雄泪”。例如:
1. 眼底河山,楼头鼓角,都是英雄泪。(刘仙伦《念奴娇·送张明之赴京西幕》)
忆故将军,泪如倾。(刘过《六州歌头·题岳鄂王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