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备考方法点悟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正确使用成语,已成为近几年高考语文试题的固定考点。做好这类试题,当然要注重平时积累,有丰富的成语库存,但掌握一些命题的热点和解题的思路、技巧也是十分必要的。下面就谈一谈成语题解答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br>
一、正确理解词意 <br>
准确理解成语的含义,是解答成语题的关键。 准确理解成语的含义,需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特别应注意经常翻工具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除此以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br>
1、注意词义上个体与集体的差别。如: <br>
那是一张两人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br>
“莘莘学子”是指众多的学子,是一个集体概念,不能用数量词“一位”修饰。 <br>
洛阳一场大火,309个生灵涂炭,这一灾难震惊四方。 <br>
生灵:百姓;涂炭:烂泥和炭火。比喻极困苦的境遇。形容人民群众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中。因“百姓”是集体概念的词,所以这个成语不受数量词修饰。 <br>
2、注意成语的适用范围。 <br>
①要注意成语本身修饰范围的限制。如: <br>
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他就及时向老师请教,非弄个水落石出才满意。 <br>
水落石出:原为写景,后比喻事情真相大白。不能比喻解决了疑难问题。 <br>
党校教学秩序整顿以后,以前那种不正常的师生关系也应该改弦更张了。 <br>
“改弦更张”用于改革制度、方针、变革方法。用来形容关系是不合适的。 <br>
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一家三口相濡以沫,生活得美满幸福。 <br>
“相濡以沫”只能指在困境中的人相互救助。与“生活得美满幸福”不符。 <br>
他呀,做起事来可麻利了,无论做什么都倚马可待。 <br>
上句虽强调敏捷,但“倚马可待”<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