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000字。
故 都 的 秋(说课教案)
——郁达夫
主讲人:chenyifen
一、说教材
⒈高中第三册第三单元选的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四篇都是抒情散文。散文的魅力,来自作家的真见、真知、真性,来自文字和谐的色彩 、自然的节奏、 冲淡而隽永的韵味,因而,本单元的学习必须反复阅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所言之情。此外,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还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⒉《故都的秋》是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 、静、 悲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它又是单元的第二篇散文,示范作用不可忽视,因此,要重视指导学生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
⒊《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体现了他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因此,教师应该以点带面,带领学生通过《故都的秋》来了解郁达夫以及他所生存的环境。
二.说学生
由于作者所处的年代已远,中学生在把握作者心境上有一定的难度,也难以领悟主观色彩笼罩下的景物描写的秒处,因而难以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三.说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根据《故都的秋》的课型特点和学生情况,我将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分别确定如下:
1.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色,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2)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3)掌握散文的阅读方法,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2.教学重点、难点:
以情驭景 以景显情
四、教学设计:
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⒈教学方法:移情法 诵读法 活动法
⒉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录音机
⒊课时安排:两课时
⒋本课时整体感知文章,抓住秋的三个特点师生共同品味鉴赏文章。
5.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读本》、图书馆、上网等途径大量阅读郁达夫的文章,了解郁达夫的生平 、文艺观和审美观,作好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的准备。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五、教学过程:
⒈导入阶段:
移情法: 多媒体课件,投影秋天不同的画面以及描写秋天的古典诗句,营造浓浓的秋意、秋的文化,将学生引入一个欣赏秋景,感受秋文化的情景中去。
教师深情引入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历代名家对秋都特别钟爱,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举不胜举: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不同的眼睛看到的秋景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人对于秋有着不同的感受。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秋雨中,柳永读以的是凄苦。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那么,我们就从《故都的秋》的自然风景走入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看看郁达夫通过写什么样的景物去抒发自己怎样的深情?
⒉整体把握阶段:
诵读法:放录音,找出文眼,即表明故都之秋的特点的句子,使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活动法:找准切入点,围绕激发学生思维、引起争论的问题开展辩论活动,调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动性、积极性。先让学生找出故都的秋的特点,抓住了中心,再分三组学生准备三个问题:
① 第一组在文章中勾出作者笔下的秋景有哪些?
② 第二组同学思考这些景物可概括为几幅图景?
③ 第三组同学勾画出表示景物色彩的词语。
教师明确:
画面: 景物
清晨小院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训鸽的飞声、槐树叶底漏下来的一丝一
丝的日光。破壁腰中的蓝朵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槐树落蕊 落蕊铺得满地,脚踏上去,没有声音、气味,只感觉极微细柔软;扫帚的丝纹,细腻、清闲、落寞。
秋蝉残鸣 衰弱 无处不在
闲话秋凉 雨有味 像样 交谈语调缓慢悠闲
秋果 枣子淡绿微黄
秋色 碧空 白中带黄 蓝朵 青布 淡绿微黄……清
秋声 鸽声 帚声 蝉声衰弱 风雨声 人声……静
秋味 …………………………………………………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