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720字。
《故都的秋》教案
郁达夫
徐磊
教学目的:
1. 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学会从景物描写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 理解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作对比的。
教学难点:作者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的融合。
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我们大家已经学习过了一些描写秋景、抒发秋情的古诗词,比如曹丕的《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王勃在《腾王阁序》中写到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范仲淹的《苏幕遮》中有: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还可以让学生回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我们都会背诵的一首《天净沙·秋思》也是因为其别有特色的秋景描写而让我们谙熟于心的。那我们今天也来学习一篇非常优美的写秋散文,一起去感悟、欣赏散文大家郁达夫笔下的秋景和秋情。(板书:故都的秋 郁达夫)
2.在正式进入课文之前,我请大家先来注意一下课文的标题。“故都”表明的是地点——为什么不用北平、北京呢?“秋”确定了文章的描写内容,作者通过秋反映了怎样的感情?我们带着这样的问题来领略朗读带带给我们的感觉,请大家细心揣摩用心感悟。(朗读带为10分钟左右)
3.朗读带读得非常有感情,为了方便大家同学们去领会文章,我对作者和写作的背景稍作介绍。(请研究性学习组的同学交流研究成果并及时补充)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发起成立创造社,1930年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战过程中发表了大量的战斗性很强的政论、短评、诗词,遭到日军的监视,最终在1945年9月被日军宪兵秘密杀害。《故都的秋》这篇散文写于1934年8月,当时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到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即使偶有创作文章思想情感也较为低沉,尽管如此,我们仍能发现作者的文章是不羁的行文与细腻的笔触的完美结合。
二、进入课文的初步了解和赏析
1.在初略了解了一些有关这篇散文的内容后,我们来看看文章的结构,可以结合课后练习第二题,完成结构框架图。由于我们对文章还不是特别的了解,所以我请大家跟着我的问题来读文章。
问:§1、§2、§3、§4、§5、§6~10、§11、§12、§13、§14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1: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感受与追寻
§2:江南之秋不能让人赏玩到十足
§3:院落所见
§4:清扫落蕊
§5:秋蝉残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