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580字。
成也诸葛,败也诸葛
——兼谈蜀汉兴亡与诸葛亮的关系
张晓耕
谈《三国》,就不能不谈诸葛亮。以前读《三国演义》时,常常觉得奇怪,以诸葛亮的神鬼莫测之功,以关张赵马黄的勇猛,何以多年来,刘备只能在荆、益西南一隅苦苦挣扎,虽有六出祁山之举,却总因各种意外而中断,最后甚至成为三国中最早灭亡的一个。
近日再细读《三国志》,才发觉是被小说中写的人物误导了。和鲁迅先生说的一样,:“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如果蜀真的能得天下,以诸葛亮的性格加上刘禅对他完全的信任,可以说又是一个能称得为“圣”的表现。尽管如此,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还是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所以才成为《三国演义》中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事实上,从蜀国兴亡的角度,却要这样说:天下得以三分,诸葛亮之功也,蜀国得以早亡,亦诸葛之过也。
要说明的是:从蜀国兴亡的角度来看诸葛亮,由于他在蜀国不可动摇的地位,其一切行为就全部带有了国家的色彩,而不仅仅是私人那么简单。这是我们要明确的第一点。
所以我们不仅分析了他的战略思想,还对他的用人安排,性格特征等等都进行了说明。
由于蜀汉不设史官,而《三国志·蜀书》是陈寿自己整理的,所以一切立论只以《三国志》为参考,没有用其他资料。这是要明确的第二点。
以下将诸葛亮在蜀的影响分三个阶段来说明:
一、从诸葛亮出山,到刘备进位汉中王
在这一历史阶段,刘备军的外部环境大致如此:诸葛亮方出山之际,刘备立足不稳,曹操视之为梗中之刺,不除不为之快,因此连番追杀。而后,诸葛亮渡江连东吴以抗曹,经过赤壁大战,三分之势初成。刘备作为胜者一方,乘机收得长沙、桂阳、零陵等荆州江南之地,但所得者,不仅地理位置偏南,亦非最富庶之地。因而刘备亲自“至京见权,求督荆州”。孙权最终听从了鲁肃的建议,划出南郡与刘备,目的是为了巩固共同御曹的军事联盟。在刘备得到南郡之后,当年刘表的荆州地区,事实上已被曹、刘、孙三家所瓜分。再后来,占据益州,败曹于汉中,得两川之地,进位汉中王。
1、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诸葛亮是一个谋定而后动的人,战略眼光奇准,他在草堂之中,对天下大势看得一清二楚,可以说此后天下形势也完全是按照他所预料的发展进行,只是其中因为不同的历史人物不同的性格才有一点点偏差而已。
《隆中对》可以说就是他初出茅芦的第一个战略性宣言。他说曹操“此诚不可与争锋也”,说孙权“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而“跨有荆、益”,则“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一旦“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