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040字。
新课改下中学作文教学初探
河源中学实验学校 谢有志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进行了新的定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写作课程,过去重在强调文学性。从新课程标准可以看出现在的写作课程则强调文学性、认识性、实用性的统一。
一、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过程模式化。现在很多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还是沿用过去那一套模式化教学,即“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整个过程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很好的体现新课程“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这一理念。
2、教学方法不够科学,过多重视作文形式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作文内容的指导。也就是说,对写作教学的特点只突出了它的文学性,而忽视了其人文性和实用性。有限的几节作文指导课都是用在指导学生怎样写上,完全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引导学生“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我认为作文教学应针对学生的生活实际,除指导他们如何写外,还应重点培养学生适应生活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基础。把作文看作是一种技巧而不是一种能力是极其错误的。
3、教学评价单向化。体现在作文教学中,就是教师对学生作文评价标准和手段的不合理。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发展”,强调更要关注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而我们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标准很大程度只看重其文学性,只重视写作技巧。评价手段更不合理,只有教师单向打分,以教师的评价标准为唯一标准,学生自始至终没有参与评价。
二、学生写作训练上存在的不足
首先是学生对写作兴趣不大。前不久我对我们学校七年级二十一个班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只有22.65%的学生对写作感兴趣;50%左右的学生是惧怕写作。如何将学生从写作的惧怕心理中解放出来是所有语文教师迫在眉睫的事。
其次学生作文“共性”多而“个性”少。表现在很多同学的作文,写作材料司空见惯、千人一面;构思墨守成规、平庸无奇;立意苍白乏力、肤浅无神;行文更是如潭死水、呆板无趣……前次我校七年级月考,出了个话题作文“感动”,近三成的同学写自己感冒,爸妈送其上医院。而在送往医院这一事件上又有近五成的同学写那天刚好下雨,爸妈为了儿女把自己淋湿。
再次学生评改作文能力有待提高。
三、中学作文教学改革尝试
从以上分析,我们的作文教学改革刻不容缓。如何改革呢?这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现在很多教育工作者正在尝试、正在探索……作为从事近二十年语文教育教学的我,在写作教学这一领域一直在探求。我的做法是:
第一、重视“三课”教学,即阅读课、作文指导课、作文讲评课。
在学校里人才成长的主要途径有三:一是课堂教学引导;二是课外科普、传记、文学读物的启迪;三是课外科技、文体、社会活动的培育。其中第二和第三可以归为一类即课外,那么主要途径就是课内和课外。学生写作训练在课内教学引导,我认为就体现在“三课”教学上。
1、阅读课教学。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核心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具有能力,特别是语文能力。即“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综合起来看就是言语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首先就要解决“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