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生活之源,润文思之田——作文教学案例

作者:苍然  时间:2008/4/1 7:41:5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069
  说到作文教学之难,有人归纳了当今中学生作文的“三乏说”,即学生学识贫乏,生活积蓄贫乏,思想情感贫乏。对这种说法,我不敢苟同。无论是学识、生活积蓄还是思想感情,学生当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反省自己的教学:学识贫乏,是否也因为教师没有激活学生潜在的知识储备呢?生活积蓄贫乏,是否也因为教师没有打开学生自己生活的宝库呢?思想情感贫乏,是否也因为教师没有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呢?
  如果教师能够在这三方面将作文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那么,学生的作文也许会是另外一种风景。
  一、无欲不举笔:设计突发情境,激活学生的创作激情
  班级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在一个班风纯正的班级里,集体活动常常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热情如果语文教师同时又兼任班主任,那么,这样的机会是应该予以关注和发掘的。生活中不缺乏激情,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引导学生去感受这种激情。
  这是在我一堂“议论文写作训练课”开始时我与学生的对话:
  “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此刻你们心里最期待的是什么?”我问。
  “春游……”学生异口同声。
  “这……安全问题,再说我们的学习也不能耽误,因此我建议,取消这次活动。”
  “为什么不让我们去?”
  “为什么不答应?”
  “其他班都去!”
  ……
  教室里群情激愤,吵吵嚷嚷,有些站起来,有些敲打桌子,有些满脸胀得通红,有些趴在桌子上直生闷气。
  “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我调整着学生的情绪。
  ……
  班长站了起来,大有为民请命之势:“我想问老师,为什么不让我们去?”
  “我也想知道,为什么你们要去?”我巧妙地将话语引入正题。
  大家陷入了沉默。
  “你们也许不愿意明说,那你们把你们的理由写出来吧!”我接着在黑板上写上《我们为什么要春游》。
  此时的学生,带着自己的意愿,带着自己的希望,带有些许悲壮,带着不吐不快的激情,写下他们情感激荡、浩气四塞的作文。
  几十分钟下来 ,我收到一篇篇论据翔实,说理充分,情理并茂的作文。有的我还看到作文纸上斑斑的泪迹,我不得不为之感动。
  有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我理解你的心情,你是为我们好,是想让我们在学习上有所突破,可是你作为一个老师,不理解学生的心情,一味地强调学习,这将给的教育和教学带来多大的损失啊。你常常告诫我们有张有弛,劳逸结合。我们把拳头收回来是为了更好的打出去,我们蹲下来是为了跳得更高……”
  有的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蓝天白云下,在溪水旁,在草地上,师生同游,促膝谈心,这样不仅互相了解,还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在高三的紧张而枯燥学习和生活当中,时时回味我们曾经的友谊,那将是一件多么有意义和值得回味的事情啊!”
  有的“情中有义,软硬兼施”――“在我的记忆中,陈老师是那样的通情达理,是那样的和蔼可亲,我一直以为,我在这个班是我的福气,也是我的荣幸。我从心里佩服和敬重你,但今天是让我感到遗憾,我并不是遗憾我们不能去春游,我担心的是你的形象会在同学们的心目中大打折扣,为你将来的工作带来不利影响,也将给我们的团结向上的集体蒙上一层阴影,作为一位关心你的学生,我不得不向你进言,顺应民意,众怒难犯,请你三思。”
  有的“有理有据,反将一军”――“我们学过许多游记,游褒禅山让我们明白“志”趣,雨中登泰山让我们明白“雨”趣,黄山三日让我们明白“景”趣,这次的春游一定有我们的“情”趣,在祖国的怀抱里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陶冶我们的情操,从而培养我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怀,这老师不会反对吧?”
  ……
  这种方法讲究相机而动,随机应变,求变出奇,奇中有新。学生置身于教师精心设计的情景中时,他们会忘记了是在写作文,而不过是在急切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而已。。
  二、无趣难下笔:展现生活情境,激活学生的创作热情
  教师不但要善于发现学生需要的迹象与情境,更应当随时随地不失时机的创设学生产生强烈需要的情境 。比如说明文的教学,一向被认为是明白朴实,难以写出生动有趣的作文,但如果教师紧扣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引导,却能让学生产生不写不痛快的冲动,并带着某种目的和需要去写。
  请看我的一则教学随笔。
  在写第一篇说明文时,我用了这样的导语激发学生需要情境:
  “同学们,我们在一起学习、生活已有一年多的时间了。这期间,我们朝夕相伴,和睦相处。早晨,我在走廊上迎接你们的到来,傍晚,我在走廊上目送你们满载而归,球场上有我们忘情的呼喊,春游的时候,有我们欢快的笑声。我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我们这个集体了,每一张笑脸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每一个同学都给我留下美好的回忆。近来,我突然萌发一个愿望,开始它只在我心里一闪,像交响乐中极不引人注意的音符,仅发出微弱的音响;现在这音符发展了,强烈了,壮大了,终于成为激烈的反复出现的主旋律,时时在我心里激荡。可是,我又不好意思说出来……”
  “说,您说呀!”大家叫起来。
  “我非常非常想去你们家玩。”
  我观察学生,发现他们个个流露了出欣喜的神情。
  “可我怎么寻找你们的家呢?”正在学生为难之时,我说:“我有一个一箭双雕的办法,不知你们……”还没等我说完,他们就热情地吵断了我的话语。我见火候已到,便一挥手在黑板上写下《老师,您这样寻找我的家》。他们恍然大悟,随即便摸纸拿笔,跃跃欲试。我提出要求,说:“同学们该不会乱写一气,故意让老师找不到你们的家吧?到时,我按你们指点的路线寻找,丢失了,以后你们就没有语文教师了。”一阵欢笑过后,大家在轻松、激动、兴奋的心理情绪支配下动笔了。
  批阅的时候,我发现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那幼稚的语言蕴藏着一颗颗多么可爱的心啊――
  “老师,您坐我们厂的车子来吧,每天下午六点有车子来大众电影院门口接人,您不用买票,售票员问您,就说是厂里某某的儿子的教师去家访,就行了。”
  “我介绍两条路线给您,如果是晚上来,您千万别走那条近路,宁肯多走几步,因为昨天那条小巷死了一个人。”
  “老师,您如果是晴天来,别忘了戴口罩,路上尽是灰尘。”
  “你最好正月初一来,那时我们家什么都有。”
  “这是我最认真的一次作文了,因为我希望你来我家玩。”
  有些还在作文的后面创造性地附有一张草图,注有详细的线路,各种标记清楚明了,让人感动。
  当然,文章中也有表达不清的地方,于是我风趣的批道:“我往那走呀?”或者“我迷路了!”“你快来接我!”总之,看完这次作文,我足足激动了几个星期。讲评更是在欢快活泼的气氛里进行的。
  教完《苏州园林》,我又采取类似的方法布置了《老师,向你介绍我的家》的作文。要求写出“我”家的主要特点,如宽敞、明亮、整洁、拥挤、和睦等。
  第三次训练,我先布置学生在星期天自己动手做一道菜,要求“独家经营”,然后如实介绍给老师, 题目是《一道佳肴》,我说:“老师有点馋,谁的菜炒得好,我就先到谁家。”
  一阵笑声过后,又提出要求:要讲究说明的方法。结果表明,效果也很好。
  在家长会上,有家长反映,布置作文那天,孩子回家一定要自己亲自下厨,做一道自己最喜欢吃的生炒牛肉丝。作文与生活就这样非常自然地联系在一起了。
  最后我要说:把生活引入课堂,把作文引向生活。如能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如我们的生活般丰富多彩,鲜艳多姿,学生的作文就不再是苦思冥想地编造,而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他们心泉的自然流淌。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