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9790字。
高考复习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教案
教学要点
1、了解诗歌鉴赏常识,理解诗歌的意境、抒情方式以及诗歌的形象等概念。2、明确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复习
“诗言志,文传情”,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会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而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是阅读文学作品的终极目的。所以高考把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的思想倾向和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作为重点考查对象。
当然,作者的思想感情不是孤零零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而是通过一定的形象,营造一种意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我们了解一点形象、意境、抒情方式等常识。
二、诗歌常识
1、形象
和小说戏剧一样,诗歌也塑造艺术形象,不同的是,诗歌中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的,都是诗中的形象。例如杜牧的《山行》,诗中写山中景色,有山路、人家、白云、红叶等,都构成了形象,且以枫林中经霜的红叶最具神韵。
诗歌中的形象倾注着诗人的理想,包孕着诗人的感情。因此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粗线条白描,也可以浓墨重彩,精雕细刻,可以铺垫、衬托,也可以借助想象、联想塑造形象。
2、抒情方式
抒情方式包括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以及寓情于景、寓情于物。
①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又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也是直接呐喊出心中的不满,表明了自己与权贵们决绝的决心。
②借景或借物抒情。作者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以及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借顽强抗争的“原上草”,尽情抒发了抗争命运的强音。
③寓情于景(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此自然景物或场景描摩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饱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感时花溅泪,触别鸟惊心”,则借景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3、意境
王国维说“诗以有境界自成高格”,所谓的境界就是意境,是诗人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象的完美结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如果用直白的话可表述为:“离别的时候,我还很年轻。归来的时候,已经老了。”那简直味同嚼腊,没有任何想象的余地。鉴赏诗歌,要调动全身的想像力,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