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200字。
《吕氏春秋》两则 说课稿
说课人:上海市彭浦三中
康文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吕氏春秋》两则 是选自初中语文六年级第二学期的寓言故事,属于学生的必修课文。本单元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在熟读和理解寓言的基础上,体会寓言的深刻含义。初中起始年级古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在于培养学生对于重要文言实词的掌握,能够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语境意义,能够概括出古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吕氏春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论述一个观点时,用语简明精炼,集中问题要害,也常常使用小故事或小寓言,通过使用形象地描述来揭示问题的本质。课文的两则故事便是通过对主人公动作、语言的刻画,来揭示生活中的道理。因此,我用一课时的时间,通过使学生了解寓言内容后,能够准确概括出它蕴含的道理。
2、教学目标的确立:
在初中古文阅读中,掌握基本实词解释是主要目标,因此在讲授该课时,首先应该将字词落实到位。本文两则寓言,就内容上来说比较易于理解,因此可以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并且能使学生通过结合实际生活得出相应的内涵。于是我将课堂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知识与技能:掌握、积累常用实词的用法。
方法与过程:通过朗读,借助注释,了解文意并能准确概括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叙议结合的表达中理解“引婴投江”和“刻舟求剑”两个故事寓意及其现实意义。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习目标及学生古文学习的能力状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了解寓言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二、教学手段:
1、朗读法:
通过恰当的停顿理解句子基本含义。在朗读中融入感情,有助于文义理解。
2、比较阅读法:
通过与相关寓言的阅读比较,使学生对于文章内涵的把握更准确。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七个环节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一)
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过《郑人买履》的故事,有没有同学能说出它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今天我们来看看《吕氏春秋》中的两则故事又写了些什么。
做事要学会变通
激发兴趣,为进入课文作铺垫。
由于预备年级在上学期已接触过寓言这一古文类型,因此这里通过上学期学过的寓言《郑人买履》让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古文进行一个温故知新。 《吕氏春秋》两则 说课稿
说课人:上海市彭浦三中
康文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吕氏春秋》两则 是选自初中语文六年级第二学期的寓言故事,属于学生的必修课文。本单元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在熟读和理解寓言的基础上,体会寓言的深刻含义。初中起始年级古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在于培养学生对于重要文言实词的掌握,能够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语境意义,能够概括出古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吕氏春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在论述一个观点时,用语简明精炼,集中问题要害,也常常使用小故事或小寓言,通过使用形象地描述来揭示问题的本质。课文的两则故事便是通过对主人公动作、语言的刻画,来揭示生活中的道理。因此,我用一课时的时间,通过使学生了解寓言内容后,能够准确概括出它蕴含的道理。
2、教学目标的确立:
在初中古文阅读中,掌握基本实词解释是主要目标,因此在讲授该课时,首先应该将字词落实到位。本文两则寓言,就内容上来说比较易于理解,因此可以在此基础上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并且能使学生通过结合实际生活得出相应的内涵。于是我将课堂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知识与技能:掌握、积累常用实词的用法。
方法与过程:通过朗读,借助注释,了解文意并能准确概括主要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叙议结合的表达中理解“引婴投江”和“刻舟求剑”两个故事寓意及其现实意义。
3、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学习目标及学生古文学习的能力状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了解寓言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二、教学手段:
1、朗读法:
通过恰当的停顿理解句子基本含义。在朗读中融入感情,有助于文义理解。
2、比较阅读法:
通过与相关寓言的阅读比较,使学生对于文章内涵的把握更准确。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七个环节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一)
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学过《郑人买履》的故事,有没有同学能说出它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今天我们来看看《吕氏春秋》中的两则故事又写了些什么。
做事要学会变通
激发兴趣,为进入课文作铺垫。
由于预备年级在上学期已接触过寓言这一古文类型,因此这里通过上学期学过的寓言《郑人买履》让学生对这一类型的古文进行一个温故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