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050个字。
中考文言文
(一) 文言文朗读中的停顿规律
读清句读,正确停顿是诵读文言文的要求之一,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义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根据现代汉语的句中停顿来找到文言文句子中的相应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找宾语,然后找其他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确定节中停顿有以下几种方法:
1. 句首语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句子的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至”、“夫”、“若夫”、“盖”、“故”、“惟”等,诵读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接。
2. 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
(1)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2)可/以一战。
3. 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如:
(1)先帝/不以/臣卑鄙。(2)水之人/争/奔走焉。
4. 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之间应连接。若分开读,就错将状语当成了主语,改变了句子的意思。如:
其一犬/坐于前。(应为“其一/犬坐/于前”。)
5. 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如:
(1) 望晚/日照/城郭(句中“望晚”是“向晚”意,即接近黄昏之时,原句是主谓结构,如读成“望/晚日/照城郭”,就读出了另一种理解。)
(2) 瞻余马首/可也。
6. 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7..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如: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虞山”是山名,“王毅叔远”,是王名毅字叔远。“甫”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