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820字。重新解读《春江花月夜》,引经据典,条分缕析,观点鲜明,原创各种素材
重新解读《春江花月夜》
刘士勇
内容提要:对初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一诗主题及内容的解读,古来多有分歧,而今人解读文本多过分强调该诗对宇宙、人生的思索,笔者在下文中从(一)“诗中景物描写要表达怎样的情感?”(二)“诗中的哲思是为了说理吗?”(三)“‘谁家’、‘何处’是泛指还是特指?”(四)“本诗的艺术特色”几个方面就这首千古绝唱进行了重新解读,聊博高人一笑。
《春江花月夜》是中华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作者张若虚也因本诗“孤篇横绝全唐”“竟为大家”。千百年来,本诗以其不朽的艺术生命,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被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
然而,对本诗主题和内容的解读,古来却多有分歧。今人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以下观点援引于山东人民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教学参考书》):“诗歌描绘了春天江边月夜的美景,抒发了思妇游子的相思之情,并生发出对人生的哲理性的思索。”其将全诗的内容结构分为三部分:1、从起句到“皎皎空中孤月轮”写江边花林景象,“制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好的境界”;2、“面对明月,诗人发出一连串诗意的哲理追问”;3、“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开始,诗歌转入抒写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笔者却认为,以上解读在很大程度上割裂了本诗的内容,忽略了诗歌形象的典型性和意境的统一性。以下有关置疑,谨与各位老师商榷。
一、诗中景物描写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一切景语皆为情语”([清]王国维《人间词话》),这在我们的文学评论中已达成共识。诗中前八句(甚至前十句)都在写景,看那连海的春江潮水、共潮而生的明月和滟滟千里的“浮光跃金”,的确壮美;看那江流绕芳、月照花林、月光澄明以及汀天一色,的确优美恬静。单从这些景象看来,诗人的确“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好的境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就像清代徐增所说“前八句使人火热”([清]徐增《而庵说唐诗》)。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诗在第一韵(全诗共九韵),却有一声反问或者感叹:“何处春江无月明?”这分明就是前四句“景语”中的“情语”——触景而生情,望月而怀远。笔者认为,这一问恰恰表达了“皎洁的月亮,照在‘异地’照在家乡”之意,与当代歌曲《十五的月亮》的起兴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恰与“今夜月明人尽望”([唐]王建《十五夜望月》)的意境不谋而合。而在第二韵中,诗人把月光下的花林比成“霰”,把空中的月光比成“流霜”,那美丽的景色中分明透出一股寒意,给人的触觉是冷冰冰的,给人的视觉是冷色调的,给人的思维感觉是凄凉孤冷的。这些客观的景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形成了该诗特有的意象,从而表达出“良辰美景奈何天”([明]汤显祖《牡丹亭》)“今夜他乡月,浦上只独看”(化用杜甫《望月》“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句;其中“浦上”指抒情主人公立足的“青枫浦上”)的孤独凄婉之情。另外,第三韵前两句,江天一色、月光皎皎,景色很美,但一个“孤”字,却深深道出了赏景主人公的心曲:放眼寂寂寰宇,唯一轮孤月相伴。这两句比孟浩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环顾四野唯月相伴的视野更为开阔,情感更为婉转,意境更为深远。
二、诗中的哲思是为了说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