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610个字。
对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的思考
江夏区第四中学李洁
当今世界,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正在形成。它带动着一场新的产业革命,决定未来的经济走向,知识经济时代日益向人们逼进。知识经济的重要特征即是知识创新。知识创新将由人们的一般追求发展成为残酷的集团竞争与国际竞争。虽然知识是唯一在使用中不被消耗的资源,但要形成竞争力,就必须不断创新,而不是不断复制。知识创新呼唤时代的创新人才。如果创新知识是知识经济的根本特征,那么创新人才就是支撑一个民族的脊梁。
创造性人才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敢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创造力则表现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的核心内容是创造性思维。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能够以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知识和疑点;能够多侧面、多角度探究问题;热衷于科研和创作,处理问题时常可以另辟蹊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创造性人才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独立性,好奇心,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和健全人格。
在培养创造性人才问题上要正确处理四个关系:一是知识教育模式与创新教育模式的关系。传统的教育过分强调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一般专业知识的培养,是一种知识教育模式,它忽视创造精神、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造个性的培养;忽视对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适应能力的培养。然而,现代科学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科学创造和发明往往在边缘地带容易取得突破、获得成果。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特别强调的是通才教育,强调科学、人文、艺术、技术等综合素质的训练,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二是主体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的关系。主体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主体性教育主要是将重点放在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上。个性教育是指承认个性,正视个性的差异。对教师而言,是重视因材施教;对学生而言,则是鼓励自主学习,发展创造性。因此,素质教育强调的不仅要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诸方面的发展,而且要促进每个学生自身获得最好的效果。三是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知识是形成人的能力,提高人的素质的基础,它既包括知识的量,也包括知识的质。知识只有通过实践训练,特别是思维训练才能转化为能力。知识和能力并不等同于素质,知识需要经过自己的选择、吸收、融汇、创新才能内化为素质,而能力只是素质的一种表现形式。衡量一个人素质的高层次指标是精神境界,包括人的思想道德与对问题的认识深度。因此,学生在质与量的比较中首先要重视知识的质,进而把高质量的知识通过实践的训练内化为个体的心理品质,以实现精神的升华。四是教学、科研与实践的关系。教育应以教为主,科研为辅,以教带研,科研并举。科研实验室应向教学开放,科研成果应进入教学环节。教学工作不仅要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更要当作发展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则应体现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环境中,同时,充分利用科研实验室的资源优势,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在教学工作中应大力倡导讨论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