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830字。
小说情节分析(一)
第一部分:知识积累。
1.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这句话明确交待了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也明确了小说的主题是反映社会生活。
2.小说情节的划分,习惯上采取四分法,即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有时在开端之前也有引子(也叫序幕),在结局之后还有尾声。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有时它的情节也可以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分。
小说的高潮,是故事是感人,矛盾最激烈,人物形象最鲜明的部分。
3.情节的划分和概括。
(1)情节的划分。划分情节要看过渡。时间的变换、地点的转移、人物感情的变化、人物的转换等,往往是划分的依据。划分时要看这些过渡的句子。
(2)情节的概括。一般是概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各部分内容。
概括方法一:小标题式概括。(篇幅较长的小说一般采用)
①围绕小说中的某一线索进行概括。如鲁迅的小说《故乡》,按地点线索概括,可以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按人物线索概括可分为: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按时间线索概括可分为: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散学。
②按故事发展过程进行概括。如孙犁的小说《芦花荡》,按故事发展可分为:背景(引子)——护送(开端)——受伤(发展)——报仇(高潮和结局)。
概括方法二:表述式概括。(一般较短篇幅或试题中采用)
针对情节各部分内容,用具体的话进行概括。特别是对高潮、结局部分概括,考查较为常见。概括时,一般要求用简洁的完整的句子。
(3)事件的概括。一般是概括小说中的一件或几件事。按记叙文的要求概括即可。
第二部分:能力训练。
(一)招工指标
端午节这天,村里来了一个招工指标。
老李头合计了半天,决定采取行动。晚霞将尽,他拿了一个红包——200元钱,去拜访姚书记。路上,他在心里骂起了自己:你个老东西瞎了眼,去年为啥怀疑姚书记挪用公款,带头告人家状?最后水落石出,人家没有那回事,这仇,人家能不记?
姚书记开门迎进了他:“李大哥,我刚要出门去找你,可巧,你来了,明天让你儿子去卫生院体检,咱支部决定让他到化工厂上班。”
“我儿子?”
“对。今年春天你住院花了一万多块钱,全村数你日子紧。”
小说情节分析与训练(二)
一、读下面一篇小说,回答。
纸上的声音
古溪
不知怎地,最近,隔三差五就能收到父亲的来信,而结尾总忘不了提醒我尽快回信。而恰好,这段时间,忙工作,忙考试,忙花前月下,给家里去电话,说,我会多打电话回来,信会写得少些。电话那头,一阵少许的沉默后,母亲缓缓的说:“平儿呀,你爸现在也没啥爱好,就盼着看你写的信,你就多写写吧!”
父亲喜欢读我的信由来已久。大学时,每星期一篇五千字的信,雷打不动。以致我后来走上文学创作这条路,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四年中和父亲通的那几百万字家信。
参加工作后,在网络、传真、电话早已普及的今天,笔端所流淌的温情远没有现代通讯工具来得这般迅捷便利。信少了,和父亲的联系却加强了,同时,三更半夜还躺在被窝了和父亲拉话,一唠叨便忘了时间。父亲说:“儿呀,时间少了,工作忙了,没空写信,电话不能少!”
谁知,没多久,父亲开始反悔了,非要一封接一封给我来信,还嘱咐我没两封信必回一封。父亲又恢复了原来那种这边唱来那边和的通信方式,开始絮絮叨叨讲隔壁老凤婆家的那只芦花鸡抱了12只小鸡崽,因霜冻,昨晚死了六只,末了还连打6个惊叹号,直呼可惜。
我笑着摇头,给父亲去电话。不料,他死活不肯与我通话。无奈,我只有那笔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