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200个字。
《土地的誓言》说课稿
初中语文:郭丽巍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土地的誓言》。它是现代作家端木蕻良在1941年为纪念“九•一八”事变十周年而抒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流亡在外的东北人对沦丧于日本帝国主义铁蹄下正在倍受蹂躏的家园的深深眷恋,发出了热血男儿誓死为家乡的解放战斗到底的铮铮誓言。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与设计理念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十课。人教版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课文。这一单元包括小说《最后一课》,杂文《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散文《土地的誓言》,诗歌《黄河颂》、古文《木兰诗》五篇课文。它们所表现的主题都是热爱祖国。单元编排意图是运用不同形式,采用不同角度讲述爱国故事,阐述爱国思想。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学习爱国思想表现手法。
《土地的誓言》是端木蕻良面对土地发出的爱国誓言,这篇抒情美文,仅有两段文字,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选用富有特征、饱含意趣的景物组成叠印的画面,描绘了沦丧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叙述作者在故乡的成长足迹,大量排比形成逐渐增强的语言气势;运用呼告,直接抒发对土地的热爱、怀念和眷恋,并迸发出为解放故乡而战斗,不惜献出生命的时代强音。
综观全文,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含泪的叙述中涌动着作者对家的渴望和无尽的忧伤;肆意的感情宣泄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有家不能回的凄苦、哀愁和悲愤。那是华夏儿女在民族危亡之时的奔走呼告,是对祖国发自肺腑的赤胆忠诚,是饱含热泪捧出的一颗炽热的心。本文是初一年级学生学习散文知识、领略散文风格的好素材,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原则,根据本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角度出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a、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创作背景。
B、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能力目标:
a、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b、感悟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c、学习运用呼告、排比等修辞方法。②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游子浓郁而炽痛的思乡爱国之情。增强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⒉重点、难点
①重点: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本文又是一篇抒情色彩十分浓厚的散文,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本课教学中重点。
②难点:由于本课有些句子语意丰富含蓄,学生不易理解,有碍于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学生的情感调动是学习本文的前提,揣摩、品味本文具有激情的语言应作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
1、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背景回顾法、讨论点拨法、问题引导法、情景激励法、情感共鸣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回顾历史、感受文本、促发情感来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相互合作,相互探究,相互感染,激发他们主动去阅读文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
2、采用电教平台、录音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了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3、本文需要通过读来体会情感,教学中要多注意听读、朗读。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熏陶和培养语感。”本文是一篇感情对比度非常明显的文章,作者的思乡、爱国之情总是流于字里行间,这需要我们去读,去品味,所以,这堂课需要发挥音乐的渲染力和朗读的感召力。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并学习课文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