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970个字。
用兴趣牵手语文学习
江苏省邳州市第四中学于怀刚电话0516—86866386邮编221300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只靠教师课堂传授是不够的。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兴趣,才能喜欢它,进而学好它。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更说明兴趣在人的学习生活中非常重要。不难看出,用兴趣牵手语文学习,是提高语文成绩的最佳途径,而兴趣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是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的同学,更应该一点一滴逐步做起。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寻找兴趣,培养语文学习的积极态度
本人曾经模仿前苏联心理学家西.索洛维契克的做法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的确证明了学习的积极态度,能促使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思维,并从中培养起学习兴趣.实验中,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一门不太感兴趣的课程,在每天开始上这门课或学习这门课的内容之前,完成以下几种活动:面带微笑、搓着双手、还可哼唱自己喜欢的歌曲,总之是作出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样子,而且让自己感觉到这一点;同时,脑子里不断地想:下面的学习内容将是我能够理解的,我将高兴的学习;提醒自己:一定要努力地去学习,要比平时更细心一些,要花更多的时间。因为细心就是对学习产生热爱的源泉。结果,实验极有效地改变了同学们以前的消极学习态度,解除了原来的苦恼,并从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乐趣。参加这个实验的130多名学生中,绝大多数都成功了,他们开始对原来最感头疼的课程产生了兴趣。这个实验十分简单,而且一般只持续3周左右,便可奏效。在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应用这个实验的策略,鼓励学生主动去寻找语文学习的兴趣。
激发兴趣,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最佳的教学效果应是教学双方机智之光的闪耀。出人意料的教学创造,都来自教师和学生双方的高度融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应该考虑如何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提高学习情趣,自觉接受知识,掌握方法,增长能力。兴趣是推动人去寻求知识和从事工作的一种内驱力,学生都具有好奇心,若教学形式方法单一,呆板乏味,使人产生疲劳,便导致学生失掉学习兴趣,甚至形成反感心理。多种媒体手段的综合运用,可使教学形式具有灵活性主动性,在不断从求新求变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这种前提下,学生才能自主参与,才能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正如有位名人所说:“你一天可以为学生上一节课;但是如果你用激发好奇心来教他学习,他终生都会不断的学习。”在有学习愿望的基础上,再逐渐形成“自主参与”的教学模式,贯彻“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的教学思想。它既可使学生获得扎实知识,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体现语文课改方向。如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课,我先通过放一段录相,把学生引领到1949年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之中,使学生感受到当时我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巨大声势,然后再通过录音明确文章的写作背景。通过这样的媒体手段,就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迫切想了解课文内容。这时,我首先明确本文学习目标,然后组织学生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