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作者:江苏省羊尖高级中学 王志连  时间:2008/9/22 19:52:0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402
  习惯,从字面上看,就是由于长期重复或练习而固定下来的行为方式。说白了,就是一个人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行为的自动化。习惯对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所谓习惯成自然。正如王尔德所说:“起初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神经科学家、生物学家现在已经发现,大脑和神经结构在注意、感知、随意活动、意识活动中起着重要的协同作用。大脑的有关组织不但能使某些特定信息,即熟悉的具有相似性的记忆信息组块得以自动而快速地恢复,而且对整个系统起到了易化和连锁的作用。有实验证明:人对不熟悉和没有养成习惯的事物进行再认识的反应时间约为2—3秒,最快也不少于1秒,但只要经过几天的连续强化训练,养成了初步的习惯,反应的时间就会缩短到1000微秒左右,使反应速度提高100倍左右。由此可见,人对事物愈是熟悉,习惯的程度越高,相似的程度越大,反应速度或解决问题就越快,动作就越准确,行为就越自动化。这也就是钢琴家、舞蹈家、跳水运动员……为什么要对乐曲、舞蹈动作、跳水中的各种动作进行日复一日的相似练习,以求达到高速反应的直觉能力的原因。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习惯的形成,是一个由外显认知转化为内隐认知的过程。在外显认知阶段,为了认识和解决新的问题,人们必然要从自己的记忆中调用大量的“相似块”,来跟问题的解决方向、目标、环节进行相似激活、相似选择、相似匹配、相似建构。由于调用的信息量大,处理的时间长,这就导致了反应的速度比较慢。但经过了无数次的相似重复,大脑就会产生“易化”和“募集效应”,而行为就会从外显认知转化为内隐认知,形成了“快速反应通道”,而使反应过程呈现出定型化、自动化、快捷化的特点,而当诸多优良“快速反应通道”牢固建立而又集于一身的时候,这个人就是一个高素质创造型的人才了。由此可见,一个人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很重要的,是受益终身的。无论是修订版的语文《大纲》还是《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语文学习都强调“要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的学习习惯应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养成勤思考勤动笔勤修改的习惯。下面就这六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和做法。
  一、 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所谓好的写字习惯,指的是端正的写字姿势,做到“提笔即是练字时”。一笔一划都要符合汉字的规范,具备一定的美感。写字是学习的基础课程,因而个人的写字习惯也往往与其学习态度有关。
  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不仅可以拥有一手漂亮的字体,也可以提升个人的素养。俗语有云:“字如其人。”经历了数十年的时间养成的写字习惯,在很大程度上也改变着个人的心态。个人的品位以及审美等特点在平日里随意的书写上都有所体现。从现实意义的角度来看,良好的写字习惯不仅对保护视力等生理问题有重要的意义,在平时的作业、练习等书写作业上也会给他人留下良好印象:“那人真优雅,写字的习惯都那么好。”因为写作和说话一样,是人类表达情感的最基本的方式。我们的思想以及所有的成长感悟都需要用文字来表达。笔尖流露的一笔一画都是个人的修养、文化、审美的积淀。学生的写字习惯,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他们的情感表达。
  从目前的中学生普遍的情况来看,由于作业量大,小学时的一点写字基础到了中学里几乎是荡然无存,写出来的字很少有美感的,有的甚至连自己都不认识。对于高考语文试卷来说,文面的整洁直接影响到阅卷老师的赋分,所以字写得好不好,有时直接关涉到个人的前途和家庭的经济。
  针对这一情况,在高一和高二阶段,我专门对学生进行写字训练,每人一本适宜临摹的行楷字帖,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专门的写字训练,直到有了成效为止。
  二、 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所谓良好的倾听习惯,是指对待他人说话、表达时正确的态度和回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以表达和倾听为主要方式。良好的倾听习惯,既是对他人应有的尊重,也是个人素养的体现。沉稳或是浮躁,细心或是大意,真诚或是虚伪,在个人的倾听的习惯中都有体现。也是他人判断自己人格的重要方式。
  对于语文学习而言,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大有裨益的。学生的学习,需要一起合作,一起探究,平日的生活中也少不了交流:和其他同学,或是老师,或是家长。良好的倾听习惯既是虚心好学的表现,也是人格修养的重要表征。
  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要求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尊重他人,尊重知识,随时检点自己的态度,不要在他人说话没结束时随便插言。
  三、 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所谓良好的朗读习惯,是指学生在朗读时用普通话以适当的语速、音调身历其境地将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情感、旨意准确地表达出来。
  当学生拿到文章,正确的朗读习惯会让他们对文章,对作者在第一时间产生应有的尊重:以虔诚之心与作者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文字的美妙。语文学习要求在阅读中细心地理解感悟。良好的朗读习惯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也是基本的语文学习习惯。
  如何养成正确的朗读习惯?要求学生在朗读时端正态度,不要用方言随意地阅读,想像你正面对着许多观众,他们正在欣赏着你精彩的表演。你要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愿望,久而久之,也许你会为你自己的朗读而感动喝彩。
  四、 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从本质上讲是要求在学生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养成良好的积累、求知习惯。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学生必须树立大语文意识,光靠课堂上老师讲的和课本上的一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书到用时方恨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老的俗语一直在提醒学习者学习贵在积累。只有对语文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主动积累的学生才能够在语文学习上真正成功,最终也必然有好的成绩。荀子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语文学习无法速成,一点一滴的积累几乎是必经之路。见多识广,大量的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考场上胜人一筹,而且对其日后的生活及交往方面都有所帮助。
  五、养成记读书笔记的习惯
  平时的语文学习,除了需要学生自己认真主动以外,勤做读书笔记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常言说“好记性不如滥笔头”,根据著名的遗忘曲线,要获得永久记忆需要及时的重复。在阅读时碰到一些妙语要及时地记录下来,以便于日后反复理解领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常做读书笔记有助于我们有效记忆重点词汇语句,反复阅读、消化以后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学生的语文学习是漫长的积累过程,而事实也证明,勤做读书笔记不失为一条有效提高语文素养的捷径。养成记笔记的习惯很重要。这一环节,老师平时要多可以督促和提倡,可以利用适当的时间组织学生相互交流阅读、记诵,也可以选择一些精华汇编成册,挂在教室里供学生阅览。
  六、 养成勤思考勤动笔勤修改的习惯
  学以致用。写作是衡量一个学生语文学习整体水平的标尺,是语文能力的最高层级。由于写作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许多学生很害怕写作,其实主要是没话说,而作文在高考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对写作是不能掉以轻心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要养成勤思考勤动笔的好习惯。生活中处处是语文,一草一木总关情。我们每天通过眼睛耳朵处理大量的信息,对这些信息的加工处理便形成了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见解,变成文字就是作文。所以,只要勤动笔就不怕作文难。
  养成勤思考勤动笔勤修改的习惯,是写好作文的最基本的方法。一个人思考了,如果不付诸笔端,智慧就会流于散失。
  古语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其实语文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只有结合学与思,每天反省领悟,才能有所进步,才能实实在在提高语文水平。“我思故我在”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自批自改、互批互改不失为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方法。人都是眼高手低的,自己组织语言显得有点力不从心,看自己或同学文章的时候就轻松多了。顺着思路,哪里写得好哪里写得差还是很容易看出来的。为此,在作文教学上,我尝试让学生分组互批,写好旁批和评语,将好的作文贴在墙上,其余的装订成册,挂在教室里,供同学们课余时间翻阅,效果还是不错的。小作文训练,要求同学们每周一篇随笔,要求做到有感而发、感情真挚。总体感觉学生的随笔质量要比正儿八经的大作文要好得多。
  以上是本人从事多年语文教学的一点体会。在平时的教学中,感觉到学生语文学习的差异有很大一部分是跟语文学习的习惯有关系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希望同仁们能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学生一旦养成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不仅自己受益终身,对我们老师来说也是一件省力省心的事,同时也给强加在语文老师身上的“误尽苍生”的负担减减压。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不怎么样 于06-23 14:48发表评论: 第1楼
  • 还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