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780个字。
是“感悟”从客观中分离出主观的个性
——让感悟丰盈诗句和材料的情感和灵魂
318050 浙江台州路桥第四中学章国华13958557730
一、课前思考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背了那么多的诗歌,可他们写作的语言依旧贫乏得没有一点亮色;学生多多少少看了一些课外名著,可他们作文的视野还是那么狭窄;学生的身边发生了那么多的小事,可他们在写作时还是视而不见;学生听了那么多的新闻奇事,走了或远或近的山山水水,可他们作文的内容依旧没有血肉的丰满。这就值得让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学生拥有的知识、体验、生活、阅历被困死在他们大脑中的某个角落,由于缺乏某种东西而失去了运用起来的活力。
正如孙绍振教授所说,现在学生的作文没有个性,没有自己独特的东西,不是因为他们不够贴近生活,而是因为他们没有贴近自我。我的理解是在相同的客观现实世界里,他们没有让自己的感悟从客观的世界里分离出主观的差别。所以作文教学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在于:我们需要想办法击活学生的感悟,感悟意识的产生,能极大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从而可以无限地扩大客观世界的主观差别,而作文的生命力也正在于主观的个性化差别。也只有感悟,学生才能把“死”的客观世界“活”用为新的作文材料。为此,我设计了《倾听“水”之美》这堂作文课。
二、教学设想:
我首先把《倾听“水”之美》这篇优秀的高考作文还原成材料与感悟两个部分,让学生由熟悉的材料产生感悟,同时让学生用恰当的句式把材料和感悟组织成片段。接着,通过学生和老师的活动,我简单而清晰地再现和还原出了原作者由掌握材料到构成文章的整个过程。这样我就突破了传统作文范文教学缺少过程、缺少操作、缺少学生亲自语言实践的缺陷。最后通过教师和学生同时模仿原文,进行原文、学生模仿文、教师下水模仿文三者的比较,我让学生意识到感悟在作文的个性化与文采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而让他们培养感悟意识。
三、课堂实践
下面以《倾听“水之美”》为例展示课堂操作过程:
(一) 调动大脑储备,收集相关材料。
上课前和学生一起收集整理与雨和水有联系的诗句、历史和现实材料。材料如下:
历史诗词:
(1)“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2)由水联系到了船“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3)由水想到了酒“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4)由酒想到了李白“斗酒一尽诗百篇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5)由雨和水想到的景物:江南雨滴石阶雨打芭蕉海浪击岸戴望舒的雨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