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90个字。
给学生的心灵插上飞翔的翅膀
——简析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过:“我们经常怀着无限的赞美和敬畏心来看待的东西有二:一个是高悬在上空的星斗灿烂的天空;另一个是内心的道德规律。”此话说明了道德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见,中学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是相辅相成的。
一、现阶段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工作面临的困惑及原因
精神化的语文课能“唤起人对未来世界的一种向往,一种探索的热情。”能让学生的心灵畅游于情感的花园,体验人生百味,实现人生的价值。然而在中考制度的调控下、在教材的帮助下、在长久以来的评课标准的引导下,传统的语文课堂成了标准零件的加工车间,语文教师则是熟练工人,切割打磨,轮番上阵,学生想像的翅膀终于无处可逃。他们过早地消失了童真,消解了童趣,在威逼利诱下学习,由“人”而为“非人”,成为一种容器,一种待加工的产品。
造成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缺失的原因可谓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其表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语文教学的内容、要求与发展变化着的时代要求存在着偏差。
1、从学生来看,由于这种偏差,特别是长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面对抽象的理论和空洞的说教,学生们对语文教学产生了“无用”心理、“敷衍”心理。因此,学生往往是为应付考试而听课,而去背背那些条条框框。这些“道德理论”并没有对他们的思想进步起多大作用,一旦考试完了,这些“理论”在他们的脑子中也就荡然无存了。
2、从教师来看,由于这种偏差,大多时候只起到“复印机”的作用,即将教材内容原原本本地复述给学生,而缺乏理论联系实际,不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