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搞活语文教学
作者:江苏赣榆实验中学 陶珏 时间:2009/3/8 7:46:1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967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提倡教育创新的今天,学习语文再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教科书与课堂。《语文课程标准》明示我们: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语文教材以及有利于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其他所有学习资料和辅助设施。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构建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还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
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与实施,随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关系讨论的进一步深入,人们对科学教育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但我们也发现,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研究依然是相对薄弱的。下面我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和语文学科特点,探讨科学教育与学科教学间的互补问题,与同行商榷。
一、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课程资源
语文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让学生多渠道,不同形式地接触和学习语文。让学生在感受中学习,在体验中运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其他课程资源。
1.语文“新”教材
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时代的需要,新课程理念下教材的涵义也有了发展。除了教科书、外,与教科书配套的各种练习册、卡片、音像带、光盘、课外读物、网络信息化资源都可理解为教材。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学不应局限于教材,应在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中及时开发有价值的语文课程资源,应为不同年级的学生精心挑选并设计适合这个年龄段学习所需要的丰富多彩的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等等,从而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享这些资源,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方式。
2.校内课程资源
学校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语文教师、课代表、语文角、图书馆(藏书、音像资料、报刊杂志)、校园班级文化环境等等。培养学生质疑、探究、合作的科学态度。
3.网络课程资源
科学技术的信息化和智能化为21世纪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契机,也对教师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摆在初中教师面前的课题之一就是如何最大效益地利用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化资源优势为语文实践教学的优势。因此,有目的地挖掘网络信息资源成为新世纪基础语文教学提高与发展的突破口。随着网络这个全新的富有生命力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出现,校内、校外课程界线正在逐渐被打破,校内、校外资源相互转化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
二、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丰富多彩,开拓了教和学的渠道,更新了教和学的方式,增强了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但所有这些积极作用的充分发挥,都要落在我们这些新课程理念武装下的新型教师的肩上,都应切实落实到我们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去。下面我将通过实例,分课前、课内、课后三个方面来具体阐述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课前的资源开发和利用
即在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相关资料。
学生接触的东西不仅来自课堂上,书本上,还有许多是来自家庭、社会、广播电视以及媒体网络。学生并不缺少生活,而是缺少对生活的关注,缺少发现。作为教师,所要做的是尝试着通过各种途径来引导学生会观察生活。
如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长征之歌”,课前学生利用书刊、网上查询、调查报告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了解长征的原因、经过与意义,继而体会红军长征的艰辛,感受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我在网上查到:1954年,任总后勤部长的杨立三患癌症去苏联医治病逝,遗体运回北京时,身为总理的周恩来亲自前去抬棺,以示永远不忘草地之情。既引导学生了解长征的艰辛,也了解伟人的人格魅力,既完成教学设计,也激发学生兴趣。
而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高新科技”,更离不开网络资源。
2.课内的资源开发和利用
即注重在课堂上引进相关文字、音像资料,拓宽学生思维。教师应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做做课件,更利于直观的教学。
如《斜塔上的实验》的课堂教学中,文中通过对伽利略的两大科学发现与成长经历,引导学生从伽利略的身上学习他“不畏权威、细致观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利用物理实验器材证明伽利略的观点,起到很好的效果。
又如《巍巍中山陵》的课堂教学中,单纯的讲授远比不上查阅的几张图片感受深刻。当然,也要引导学生走入文本了解说明角度,切不可舍本逐末。
3.课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课后适当地进行拓展,或推荐课外读物,或指导课外活动,或培养质疑探讨,这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如学完《松鼠》后,抓住学生善于观察、喜欢小动物的精神,引导学生出一期“精灵”的手抄报(关于小动物)。学生必然会想尽各种办法,上网,查资料、甚至亲自考察,这样既达到教学目的,又培养学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
教完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高新科技”之后,可引导学生也设计一个发明。可能学生的想象离奇古怪,但毕竟想象是成功的前提。
所有这些课前、课内、课后资源的利用即打破了以课堂、教科书为中心的空间约束,又拉近了语文学科与社会的距离,创造了许多让学生锻炼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的机会,培养了学生适应社会的综合素质。教师要懂得如何去利用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各种资源,去追寻建立在研究或有效实践的基础上的新知识和新技能,逐步使自己成为课程改革中的前锋,真正地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搞活语文教学。
三、增强科学教育观念
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省政府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通知》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从事科学教育的专业素养和能力,鼓励并引导中小学教师深入研究科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而我国科学教育的现状却与世界相去甚远。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地位与作用、科学教育的价值定位及目标体系的建构等一系列问题,长期都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和解决。这一切要求老师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念和方法,同时也加强自身科学技术水平。
2007年11月,主题为“科学教育,教师为本”的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论坛在北京开幕。的确现在的教育是科学的教育,脱离科学方法的教学是远远不行的,我们应好好利用科学给我们的便利更进一步,正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3、《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方法与评价》张万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科学新课程与科学素质培养:中小学科学教育》叶禹卿,中国纺织出版社;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