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大课堂语文教学模式初探
作者:张秀兰 时间:2008/12/27 22:28:10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909
针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从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角度出发,我总结出了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目标性”、“针对性”、“高性能”为特点,以“促进教师工作转变,变备教材、备教法为备学生、备学法,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教学效果好起来,师生负担减下来”为目的,包括“预习、互动、测评”三大模块的“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只限于当学生学习“卡壳”而小组内成员也无力解决时,去“点拨”、“启发”,探索出“独学、对学、群学”“网状互动”的学习模式。真正体现出新课改的“自主、合作、探究”,真正落实和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前准备紧锣密鼓
教师认真编制导学案时,必须把握好对教材的“翻译”,把教材严谨的、逻辑性极强的、抽象的知识,翻译成能读懂、易接受的、通俗的、具体的知识,好老师要做到深入浅出,设计导学案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
导学案和“作业”、“试卷”有严格的不同,分为5个环节:积累•发现、交流•发现、探究•发现、总结•发现、拓展•发现。
教师在编制导学案时,要求在难度、内容和形式上设计分为ABCD四个级别:A级为“识记类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时间必须解决;B级为“理解级”,要求学生能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生活挂钩,形成融会贯通的衔接;C级为“应用类”,学以致用,能解决例题和习题;D级为“拓展级”,要求学生能把知识、经验和社会以及最新科研成果挂钩。
“四级要求”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自主选择。对于老师而言,导学案则实现了教师从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到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的转变。
每个导学案都经三次生成。第一次是教师课前备课,一般是每人每周备一节课,或者两人备一节;第二次是在课中,经师生碰撞生成,生成是最宝贵的;第三次是教师课后要备“课后课”,通过课堂反思实现生成。
导学案上有“四个强制规范”:要求教师必须一课一案;杜绝学案的剪贴化、简单化和习题化;必须采用高效的课堂模式,教师在讲台上精讲和点拨时间绝对不能超过15分钟;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使用双色笔,明确已知和未知问题;任何活动要显示完成。
●课堂互动热火朝天
1.点燃激情: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编制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开发学生学习思维。
2.重申目标:教师要求学生对自己预习过的导学案作简略快速的浏览,以确定自己的重点、难点,并有重点的记录。
3.交流发现(30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搞学情调查,让学生把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产生的疑惑提出来。教师把问题汇总,根据汇总的情况给各学习小组分工,让各组展示(到黑板上板演或用投影),展示过程中组内学生要相互帮助、相互补充,表现出团队协作精神,各组之间要相互竞争又要相互鼓励。
该课堂模式在一节课的前十分钟,教师引导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每组派一名代表(每节课轮流),提出本小组预习过程中出现的疑点或新发现的问题,教师对各小组表现情况进行鼓励性评价。在调动各小组充分发言的同时,又要保证整个过程时间控制在十分钟以内。
课堂中段20分钟, 教师转变角色,启发引导,做最优秀的学习者。“课变”首先要转变我们教师自己的角色,给自己重新定位,要从一个传统的“讲者”变成“教者”,从一个“教者”变成“学者”,即做和学生一起“上学”的人。教师针对各小组提出的问题迅速进行组织整理并结合自己已准备好的新授课的教学设计,对学生提出的疑点和相关的新发现问题进行点拨、引导、分析、讲解,此间尽可能地让学生回答,教师尽量减少完全不涉及教材内容的陈述,并及时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充分利用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位同学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课堂因互动而精彩。
教师要当好导演,善于启发和引导、对主讲的、补充的、质疑的、听讲的等各方面的学生全面关注和调控,讲解不到位的要适当补充,偏离主题的要点拨到位,要调动学生、激励学生,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人人有体验,个个有收获。
课堂上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即:讲学生提出的问题,讲学生不理解的,讲知识缺陷和易混淆、易错的知识;“三不讲”即:学生不预习不讲,学生没问题不讲,只要有一个学生会也不讲,学生在讨论之前不讲。
4.当堂检测(10分钟)
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围绕学习目标进行学习效果的检测,分别编拟基础性和拓展性习题,让学生训练运用能力。基础性题检查反馈的原则使学困生展示,中等生评价。如果发现错误,还要让学困生本人说出错误的原因并纠正。基础性习题解决后,教师再出示带有拓展性质的习题。检查反馈原则是中等生展示,中、优等生评价。如果发现错误,还要让答题者本人说说错误原因并纠错。
最后,组内学生之间相互评出成绩,教师可对各组汇总进行比较,给出评价。
●课堂后段5分钟,要求学生迅速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及知识要点
没有总结就不能飞越,没有反思就不能进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归纳规律、方法。
教师还要评出本节课的优胜组和最佳答题手。整个课堂学生的积极性都保持高涨状态,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10+30+5”教学模式的提出,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单向传授形式,打破了教师压抑学生学习天性的课堂霸权,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得学生在灵动与鲜活的课堂上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分享成果,切实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人文素养,实现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