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31张,第一课时主要是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谋篇布局和主题。第二课时主要是指导如何写景。并附有教案,约2950字。
《黄山记》教案
主备人:邓玉柳
蕉中高一语文备课组集体备课通案 个性化教案
一、单元说明
本单元侧重学习有关大自然的记叙文和散文,他们以游记等形式出现,几篇文章都注重写景状物。但作者又不是单纯地描写,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或是抒发自己的情感,或是自己的理想,或是表达自己的思考。
本单元鉴赏重点是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领会并学习课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融情入景的表现手法,体会作者的深层含义,从字里行间领略到大自然的崇高和美丽,并从中得到深刻的感悟。
二、单元教学构想
1、教材内容:
《黄山记》《巩乃斯的马》《瓦尔登湖》
2、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游记等文体的写作技巧及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课堂讨论、写作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诗意情怀,关注生活、关注环境、爱护家园的意识,初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3、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游记等文体的写作技巧及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4、教学设想:精讲《黄山记》,其他篇目安排自学。
5、教时安排:单元教学安排《黄山记》二课时,。
6、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朗读法
7、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三、单元教学流程
《黄山记》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手法;学习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的语言特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它创造了人间,还安排了一处胜境。”(课文原文)这就是以“三奇四绝”的奇异风采闻名于世的黄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黄山记》这篇课文,来共同感受这优美的景色。
推进新课
一、教师明确自读目标,学生自主学习,识记课文中的生字词并整体理解课文。
1、学生整理本课生字词,并通过练习题互测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煞费心机(shà) 倏来倏去(shū) 扑朔迷离(shuò) 绮丽(qǐ) 悭吝(qiān) 菡萏(hàn dàn) 糗(qiǔ) 氤氲(yīn yūn) 喑呜(yīn)
叱咤(zhà) 拾级而登(kuǎn)
2、学生根据课下所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
徐迟:当代著名作家、诗人、报告文学家。其作品《地质之光》、《哥德巴赫猜想》享誉文坛,散文集有《徐迟散文选集》。
3、文章自成四部分,让学生通读全文,总结出四个部分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的思路。
第一部分:总写黄山的天造胜境。
第二部分:回顾古人登黄山的历史。
第三部分:写作者一行人登山的经过和感受。
第四部分:写黄山的奇幻景色。
二、精读课文,进一步探讨文章的结构
本文四部分内容之间有联系吗?
明确:课文四部分之间有联系,第一部分巧妙地借赞叹大自然的造化神工起笔,暗写黄山“险”、“奇”二特色,总领全文;二、三部分,承“险”字展开,第四部分,缘“奇”着墨;最后,以“这是何等的公园! 这是何等的人间! ”两句感叹作结,照应篇首大自然“封了山”,隔绝了人间与胜境,暗含“换了人间”之意,激情奔放,响震不绝,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本文不像一般游记那样从登山写起,而是居高临下,从大自然如何安排黄山胜景这个角度起篇,写出黄山"奇、险"的特点。给第二部分埋下伏笔,也给"三、四"作铺垫;接着分三阶段(史前,唐宋,明清以后)写黄山的登山史,呼应第一部分黄山的"险",为后文写今天黄山化险为夷作反衬(伏笔),表明时代不同,风景区已能为全民所享用;第三部分着重按游踪写登天都峰的过程,与第二部分对比,形成古今、虚实相映,点明题旨:“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最后,写在黄山之巅所见黄山的四大景观:云海、苍松、日出、摄身光,和第一部分的"奇"紧扣。
三、明确本文的主题
1、文中多处议论抒情,找出一两处并分析它的作用。
2、试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明确:讴歌黄山的自然风光的无比壮美,赞美把仙境送给“人间”的人们!那些征服、改造大自然的攀登者、探索者!
——这正是本文要写黄山石工、药农、气象工作者的寓意所在,是烘托主题的亮点。
——给我们展示黄山壮丽美景的同时,赞颂那些改造自然的“人”,从而表现对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无限热爱之情。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中写景的文段。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导入课文
检查课下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学生介绍课下学习结果:作者在文中第四部分介绍了哪些景物。
推进新课
一、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第四部分,分别找出描写云海、奇松、日出和摄身光的句子和词语。
2、每组分别推荐代表朗读找出来的句子。
教师小结:
文章对云海、松树、日出、摄身光等奇观的描写,以云海为主。有集中着笔之处,有时夹在其他景物之中写。
二、焦点透析
1、文章对云海的描写哪些词语最富表现力?
2、作者怎样描写在风的作用下云海的千姿百态,后面还有哪些句子直接描写云海?
3、这些描写表现了“云海”怎样的特点?
4、这些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5、这属于什么描写(描写角度)?
6、课文还有什么地方描写了“云海“?属于什么描写?
明确:1、动词:飞升、飘拂、弥漫
形容词:漂泊无定、变化多端、瞬息万变
2、云雾或散或聚,群峰忽隐忽现;刚才是倾盆大雨,迷天雾,而千分之一秒还不到,全部散去了。/ 云海滚滚,直拍宾馆前面的崖岸,吞没诸峰,有的成了小岛,有的游泳在雪浪花间。/ 雪浪滔滔/ 浩瀚一片,了无边际/ 浓云四集,八方茫茫。
3、奇、幻——“海”。
4、比喻、排比、夸张。
5、直接描写。
6、第一部分,是间接描写。
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山峰来衬托云海,使云海变幻莫测、令人神往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三、语言赏析
你认为文中哪些句子最精彩,请找出来,带领全班同学齐读一遍;并试分析好在哪里。
1、它们的根盘入岩缝,和花岗岩一般颜色,一般坚贞。它们有风修剪的波浪形的华盖,它们因风展开了似飞翔之翼翅。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玉立。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地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
赏析:
①“盘入”换成“伸入”好不好?
明确:“盘入”准确地写出了跟纵横交错,咬住青山不放松的特点。
②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松树矫健遒劲、多姿多彩的特点,把景色的奇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③定景换点,从俯视和仰视的角度,描绘松树的千姿百态。
2、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码头上装卸着一包包柔软的货物。我多么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可是暗礁多,浪这样险恶,准可以撞碎我的帆桅,打翻我的船。
赏析:
联想丰富,想象奇特,运用比喻修辞,写出了“云海”变化多端、神秘莫测的特点。
四、总结本文的艺术特色
1、构思选材:选择最能突出黄山特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