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广州市“一模”作文阅卷情况分析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粤教版 / 中学作文 / 各类作文指导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9/4/3 10:08:2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41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传统下载

- 资源简介:
约5020字。
2009年广州市“一模”作文阅卷情况分析
一、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标题式的命题作文,既不同于传统的只给个标题的命题形式,又不同于近年流行的材料加标题的命题形式,它选取宋代唐庚《文录》中保存下来的仅有两句的唐人轶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的后一句,别具匠心地加个问号,形成一道命题。不仅要求考生理解这句流传广泛、已被公认的哲理名言,而且要求考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对之重新审视。
1.题意理解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亦作“一叶知秋 ”,最早出自《淮南子•说山训》:“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原意是:“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将要来了。”比喻从事物的某些细微迹象,可预料到事物的发展趋势或变化。《现代汉语词典》《汉语规范词典》与《成语词典》分别作如下解释:“发现一点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势”;“从细微的变化中可以洞察到事物发展的趋势”;“从个别细微的现象,测知事物发展趋向与结果。”
“一叶落”比喻个别的、细微的变化,或个别的、细微的现象,或个别的、细微的事情;
“知”理解为预测、预知、推知;“天下秋”比喻带有普遍性、本质性的趋向或结果;“?”可以理解为设问也可以理解为反问。
2.题意项评分标准
以下角度视为切合题意:
⑴以“一叶落知天下秋”作观点,即可以从个别的、细微的变化或个别的、细微的现象或个别的、细微的事情中预测、预知事物发展趋向或结果;
⑵以“一叶落未必知天下秋”作观点,如果那“叶”不具有“秋”的特征(事物的“代表性”),就不一定可以从这细微的现象或个别的事情中预测、预知事物发展趋向或结果;
⑶以“一叶落是否知天下秋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为观点,作辩证分析,能自圆其说即可。
以上角度有交叉重叠,阅卷时应全面考虑,根据实际增补观点。无论选什么角度,写什么文体,都要考生论述自己的观点,或叙说自己的故事,或抒发自己的情感。
切合题意的立意举例:
⑴见微知著;
⑵以小见大;
⑶窥一斑而知全豹;
⑷不能以偏概全;
⑸不能以个别代替一般;
⑹不能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以下角度视为符合题意:
⑴没有表现出“一叶”(个别的、细微的变化,或个别的、细微的现象,或个别的、细微的事情),而写成了重大事情的;
⑵把“知”(预测、预知、推知)理解为“一般联想”或“知道”的,等等。
以下角度视为基本符合题意:
⑴不提“知”,或没有体现预测、预知、推知这一过程的,直接讲结果的;
⑵不提“一叶落”,只谈如何“知天下秋”的;
⑶若即若离的,即开头和结尾略作点题,但作文其它内容与“叶落知秋”丝毫无关的。
⑷全文大谈“细节决定成败”,通篇不提“一叶知秋”的,等等。
以下角度视为离题:
⑴只写环保问题的;
⑵写“不必拘泥小节”的,等等。
二、答题情况
广州市八区评卷场的情况如下:平均分38.1分,难度0.64,标准差8.23,最高分58分,最低分0分。
(一)主要优点
1. 模式化作文少了,形式主义文风的势态有所遏制。多数考生都不再用那种简单的三段论,而是注重提高文章内容的质量,虽然还有种种不足,但能明显地看到师生们努力发展的方向。
2. 文章所用的材料有了一些变化,不再是铺天盖地的司马迁、李白、苏轼等等古人,联系现实生活的材料多了,如:三鹿奶粉、金融危机、藏独事件、圆明园兽首拍卖等等都写进了作文。
3. 语言比以往质朴了,那些无内容的排山倒海的排比句和比喻句少了很多。
(二)主要存在问题
1.审题不够准确
A. 有的考生不懂命题作文的题目是不能更改的,自己重新拟了一个题(可能是当作了话题作文),有的考生把题目中最重要的问号给丢掉了,更多的考生是在情急之下不知如何去审这个题。如:把题目理解为“悲秋”,大抒悲秋情
传统下载
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