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广州市“一模”古诗文题阅卷情况分析
作者:佚名 时间:2007/4/1 17:11:5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152
一.文言文断句与翻译
8.(1)断句
评分标准:3分,每错漏3处扣1分,扣完为止,其中“横波之石/廉利侔剑戟”可断可不断,“舟上下失势①/破碎沦溺者②/往往有之” ①②处至少断一处。
典型错例:
1)“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错断)
2)“横破之石廉利/侔剑戟舟/上下失势”(错断)
3)“横破之石廉利侔剑/戟舟上下失势”(错断)
4)“县廓无居民官无丞尉”(漏断)
5)“小吏十余家皆鸟语夷面”(漏断)
存在问题:
1) 未能全面的理解、把握文本。如1)2)3)例,这样断句前后文没有任何的逻
辑关系,可见学生未能弄明文段的内容。
2)对解题技巧的运用不够熟练。如4)例,“县廓无居民”与“官无丞尉”结构对
称,学生却未能对此做出正确的判断。
2) 个别学生答题不规范,没有按照题目要求用“/”断句,而是用了“,”等其他
不合要求的符号。
8.(2)翻译:
评分标准:
第一小题,3分。译对“以出租赋”1分,“告”之后译出宾语1分,译对“奉期约”大意1分。
第二小题,3分。译对“是以宾客游从之士”大意1分,“无所为”1分,“而至”1分。
典型错例:
第一小题:
2分示例:
1)然后告诉大家可以租赋的样子,按照约定上的日期去做。(“以“字译错。)
2)这样做才可以告诉他们我会交租金,按照约定上的日期去做。(“以”字译错。)
3)然后就可以告诉他们要交出租赋,遵守期限和约定。(“以“字漏译。)
4)这样以后才可以把出租的事告诉我,奉行期限和约定。(“告诉我”,错。)
1分示例:
1)这样后可以商告把这出租货税赋,受期限约定。(“告”字译错,“把这出租货税赋”病句。)
2)这样以后就可以收取出租的费用,按照本来的约定做。(“告”字漏译,“以”字错译。)
3)后来可以告诉说用出租的房子的形式交纳,约定到期的日子。(句意理解错误,省略成分漏译,“以”字漏译。)
0分示例:
1)然后贴出告示,说可以出租此地,奉期限来谈论。(理解错误且没有译对踩分点。)
2)然后才能被告诉什么时候给房租,什么时候有俸禄。明白之后发出出租的消息,制
定期限和合约。(理解错误且没有译对踩分点。)
第二小题:
2分示例:
1)所以宾客游人随从等人,没事干就到这里。(“而”译为“就”,不对。)
2)都是宾客游客那些人,没事做而到这里。(“是以”译错。)
3)因此作为宾客游玩的人,都是无所作为而呆在这里。(“而至”译错。)
1分示例:
1)因此宾客游览的人,都没有不来。(“无所为”和“而至”没有译对。)
2)这样因为宾客和跟随游览的人,到这里却没有什么作为。(“是以”译错,改变了后半句的语序,改变了文意。)
3)所以跟从宾客游玩的人,这里没有什么东西值得你们来游玩。(“无所为”“而至”译错。)
0分示例:
1)因为这个来访的人,到这里游玩的人,没有时间到这。(理解错误且没有译对踩分点。)
2)游客来到这里,就什么地方都可以去了。(理解错误且没有译对踩分点。)
存在问题:
1)虚词的翻译意识不强。评卷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虚词的翻译比较随意,导致了很多不必要的失分。如第一句翻译中的“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把它翻译成“把”而是把它翻译成“要”,又如第二句翻译的“是以”依然有很多学生译成“因为”甚至不会翻译。
2)特殊句式的掌握不到位。评卷过程中发现有部分学生不会判断基本的特殊句式,出现了以下三种情况:
A误把倒装句当成被动句。如翻译题第一句“然后可告以出租赋”,这是一个介词结构后置句,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或者没有看出它是倒装句,或者把它误看成是被动句,译成“然后才能被告诉什么时候给房租”。
B把陈述句当成倒装句。如翻译题第二句“无所为而至”这是一句陈述句,可是有部分考生随便改变原句的顺序,译成“到这里却没有什么作为”,踩分点都对了,但是改变了原句的意思,这样丢分相当可惜。
C 不会正确判断省略句。如翻译题第一句“然后可告以出租赋”,“告”字后省略了宾语“他们”,但很多考生对此不能做出正确判断。或者没有翻译出省略的内容,或者把省略的对象弄错,译成“我”“官吏”。
3)实词的积累及迁移能力不强。如翻译题第一题“然后可告以出租赋”,很多学生不懂得“出租赋”的含义,把“出租”看成一个词,把“赋”看成一个词,同时又不知道“赋”是什么意思,于是把句子译成“有房屋出租”“出租的合同”“出租的金钱”“有诗词歌赋出租”。
4)大意把握不准确,翻译答案欠通顺,错病句较多。如“这样后可以商告把这出租货税赋,受期限约定”“这是游客过的地方,没有什么去不到的。”
备考建议:
1)加强诵读,特别是课内文言文的诵读、积累,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对文本的感知能力。
2)加强断句基本方法的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
3)翻译时要培养学生字字落实,译完回头读一遍的习惯,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4)文言文要强化训练,重在知识点的重现与落实,做到加强训练,天天见面。
二.古代诗歌鉴赏
9.(2)评分标准:
答案分三点给分:
1)手法2分(能答出“叠词”或“反复”给1分;能答出“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衬托” “烘托”的给1分)。
2)分析合理1分。
3)指出效果1分(效果应扣住“相思之苦”或“惆怅失意”之情作答)。
典型示例:
3分示例:
1)“凝伫,凝伫,楼外一江烟雨”是描写主人公伫立楼上凝望,登高怀远思人,此句以景抒情,意韵悠长,更显相思之苦。而楼外连绵不断下着哀愁的雨,融相思之情入凄清之景。(能分析出1处表现手法,内容、情感的分析也比较到位,故3分。)
2)这句用了反复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凝神伫立窗前,眺望窗外一片迷蒙的烟雨景象,突出表达了作者眺望远处,希望望见相思的人,忆到以前与其的欢乐时光,这与现在烟雨蒙蒙的冷清对比,更能表达出作者与相思之人离别的不舍和相思之情。(该答案虽提及两种手法,“反复”手法的分析也比较到位,但对该句另一种手法的理解错误,故得3分。)
2分示例:
1)南浦的荷叶才刚露芽,两岸的杨柳随风飘拂,到了九月的时候,你的船是停在何处。我站在楼顶远望,只看见江上一片朦胧。“凝伫、凝伫,楼外一江烟雨”表现的是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尽管楼外一片朦胧,他也希望能看到远在千里的友人。(有分析,能抓住诗歌的情感,故得2分。)
2)回想春天莲叶初生,绿杨飞絮,如今秋风萧瑟,词人于楼中送别。送别之人乘帆顺风而去,词人发出了“断送彩帆何处”之感慨。望着彩帆远去,诗人伫立良久,望着楼外的江上下着雨,心情格外沉重,饱受离别相思之苦。(分析到位,能抓住诗歌的情感,可惜没有点出表现手法,故得2分。)
3)词人凝视前方,却只有一江烟雨什么也没有。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离别相思之情,而且九月之秋风更托出诗人的愁意。(有分析,有点到情感效果,但没指出所用手法,故得2分。)
1分示例:
1)莲叶初生绿柳飞絮,写作者送友人依依不舍。凝伫,写作者思念友人之情深厚。(只有感情分析,故得1分。)
2)作者重复写“凝伫,凝伫”令诗歌有音乐感,读起更好,增加了一层愁云,再望江面上的烟雨蒙蒙,为诗篇更增愁。(该考生懂得诗歌中景与情是有联系的,但对情的分析过于空泛,故只能给1分。)
0分示例:
1)“凝伫,凝伫,楼外一江烟雨。”写出了当时江面的雨水如同一丝丝杨柳,九月的秋风,吹着吹着把彩色的风景吹散,凝望江面,只是一江烟雨。(只是表面上描述了诗句的内容,但没有扣住情感效果分析,故不得分。)
存在问题:
1)回答诗歌鉴赏题,方向不明。许多考生不懂得鉴赏要从艺术手法(含表现手法、修辞、表达方式等角度)、对内容的具体分析及表达效果三个方面答题。不少考生答题的时候,只注意分析诗歌的内容以及它所蕴含的情感,而往往忽略了对所用表现手法的分析,造成失分。
2)对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缺乏认识或表述不规范。有些考生知道“凝伫,凝伫”使用了反复(叠词),但在表述时却不约而同地写了“重复”。
3)对诗意的理解不到位。不懂得从注释与题干中捕捉帮助读解的信息。有不少学生分不清这首诗歌的内在情感,而把它当作是一首送别诗。如“我还在高楼上遥望,在我眼前的只是一江烟雨,把我对友人的依依不舍,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渲染了离愁别绪。”从这个答案可以看出,这个学生并没有很好地理解诗意,所以把“思念”之情误解为“依依不舍”。
4)审题不到位。“结合全词赏析‘凝伫,凝伫,楼外一江烟雨。’” 题目要求是赏析“凝伫,凝伫,楼外一江烟雨”这个句子,而不是赏析全词。但是很多考生在分析时只是一味分析词的其它部分而忽略了对这一句话的分析,造成失分。如“此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作者通过描写夏季莲叶绿样的虚景,表达出对远离之人的思念与不舍。而傍晚的九月清风更使离人之帆消失于作者眼中。情景交融,十分生动。”分析虽然提到了借景抒情这一表现手法,但是并未扣住“凝伫,凝伫,楼外一江烟雨”这个句子进行分析,这样造成失分,可惜。
备考建议:
1)加强学生对诗歌理解能力的训练,立足读懂。读题目、读注释、读作者、读背景,抓住意象,让学生能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及其抒发的情感。
2)加强答题规范性的训练,要加强表现手法的积累与理解。
3)有针对性地训练,让学生有认真审题的意识。
三.名句默写:
10.评分标准:
6分。一横线1分,凡错、漏多一字,该横线不得分。如果有学生四道题目全部选做,只改前三题。
存在问题:
有个别学生第一道和最后一道题会做,但是中间两道只会填一个空,但他把四道都做了,结果只得3分,很可惜。
备考建议:
默写6分,难度不大,这是全卷中最好拿分的部分,只要学生肯花点时间记忆、默写,就能得分。因此这道题目平时要加强训练,早读时多进行默写竞,光背不行,还得写对,不能轻易丢掉分数。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