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180个字。
《北京的胡同》说课稿
上海市松江区叶榭中学王爱华
一、 教学设计思路
这节课以“整体语言教学”为出发点、以“师生平等对话”为基础来设计、组织和实施,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在情景中来理解作者笔下的生活方式。让学生讲自己的生活趣事导入,以学生的生活来理解作者笔下的生活;观看胡同视频把学生带入一种情景中,以此来理解这种情景中的生活方式。这里面有两个链接:孩子的生活与作者笔下的生活的链接,这是生活与生活的链接;视频中北京胡同与作者笔下北京胡同的链接,这是环境与环境的链接。
2、在整个文本语境中涵咏品评,体味北京胡同的文化内涵。不脱离文本、不割裂文本,学生的读和品都在全文这一整体语境中进行,丰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3、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构筑一种真实的对话情景。以对话教学理念为指导,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
二、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及课文内容
《北京的胡同》是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风俗世情,相继介绍了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广东的茶居、陕北的安塞腰鼓以及新疆维吾尔的风情,主要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富有代表性的文化并理解文化的深刻内涵。
《北京的胡同》是一篇文化散文,作者用平实朴素的语言,描写了北京胡同特有的景、人、生活,展现了北京胡同特定的生活气息和生活情趣,并以家乡的小巷为衬托,揭示了北京胡同文化的深刻内涵——温煦、质朴和对待生活的韧性,以及这种文化内涵的永恒性。
这样富有文化内涵的课文,对于新课标提出的,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极有帮助,因为它充分展示了古都北京丰厚的文化积淀、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学生民族文化的吸收、精神的熏陶、语文素养的提高大有裨益,是一篇学生学习的好素材。
2、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新课程要求教师从“三维”的角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基于文本,据于学情。
从文本角度分析,《北京的胡同》以家乡小巷为衬托,边记叙边议论,揭示了胡同文化的深刻内涵,据此,确立知识技能目标——了解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理解衬托的写作手法及夹叙夹议的表达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温煦、质朴以及充满韧性的生活的怀念与眷恋。
从学情角度分析,预初学生接触的文化散文较少且阅历尚浅,对北京胡同了解有限,难以把握其文化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由此确定过程方法目标——通过涵咏、品评、讨论、交流,感受北京胡同特定的生活气息,领悟胡同文化的深刻内涵。
教学重在通过对关键语句的涵咏、品评、讨论、交流,引导学生领悟北京胡同的文化内涵,体会作者对温煦、质朴以及充满韧性的生活的怀念与眷恋。作者用较多笔墨写家乡小巷,预初学生很少接触这种以宾衬主的写法,所以此为教学难点。
三、 教学策略
(一)教法
本教学我采用的教法有情境设置法、朗读品评法和对话交流法。
1、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我以同学们谈童年趣事和观看视频创设情境。
2、朗读是鉴赏的基础,鉴赏一定要与朗读结合,在读中品,在品中读。北京胡同的文化内涵只有朗读品评其生活细节才能领悟,所以主要采用朗读品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