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810字。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实录
教育观点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思考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则需要有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只要学生还爱问问题,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可以葆有生机、充满活力。而当学生不能发现问题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对知识现状的不满和怀疑,引起他们探究的好奇心,从而发现和提出问题。
一、精心营造问题情境
在《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信陵君为了解救赵国的危难,拿着如姬从宫中偷得的虎符,来到晋鄙屯兵的边境上,要取代主帅晋鄙,然后统领十万大军去抗秦救赵。晋鄙对此举产生怀疑,朱亥椎杀晋鄙。当分析到这里时,学生或惋惜或惊异。老师可顺势问:“如何评价椎杀晋鄙一事?有没有既不杀晋鄙又能解救赵国的办法,比如说把晋鄙软禁起来,等击退秦军、解救赵国之后再把他请出来?”学生经过思考、论证,最后说:“不行。因为晋鄙德高望重,有很强的号召力,如果被软禁,士兵一定会为他而死!”
老师再问:“如果秘密软禁呢?”
学生回答:“也不行。必须让士兵们知道晋鄙已经死了,所以晋鄙必须当众死,这样才能慑服军心,才能调动军队。”
学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他们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敢于摆脱老师的“权威”,打破经验的束缚和影响,这是非常可贵的。
营造问题情境,最大的收获是能让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让他们不盲从教师,不盲从教材,甚至连课文的注解也敢于大胆质疑。如有学生提出:“在《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注解中,把‘遍赞宾客’解释为‘(向侯生)周遍地介绍客人’,是否有误?当时是向侯生介绍客人,还是把侯生介绍给客人?”这个问题一提出,立即引发了学生的激烈争论。
在教学中,教师要能发现文中许多看似矛盾的地方,相机引导学生质疑,培养他们不拘于教材、不依赖老师、大胆提出自己见解的良好习惯。
二、赞赏学生提出的问题
学习的乐趣在哪里?我想应该是在发现并解决问题所带来的快乐中。当学生发现了问题时,我们要由衷地欣赏并予以肯定。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有学生问:“林黛玉进贾府时到底是多少岁?”我们不能否定这个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实际上林黛玉多大进贾府也是红学家们争论不休的问题,据说有位专家用计算机来研究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是九岁。这位专家收集了《红楼梦》中的800多条信息,包括饮食、服饰、心理等,经过统计和论证,得出了这个结论。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跟学生说林黛玉是九岁进贾府的,如果非要那么精确,那它就不是艺术了。
三、探讨学生提出的问题
重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认真探讨,会极大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在《信陵君窃符救赵》中,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说:“我率领十万大军,驻扎在国境上,这是国家交给我的重大任务,你一个人来取代我,没有别的特使来解释,这是怎么回事?”学生问:“晋鄙为什么要‘举手’?”
这个问题课本没有注解,教参也只是照录不译。我对学生说:“‘举手’的‘手’,应该通‘首脑’的‘首’,‘举手’有可能是‘举首’即‘抬起头来’的意思。”我还对学生说:“这个解释也许不是最好的答案,以后你们如果找到了更好的解释,请务必告诉老师。”
学生看到,他们不经意提出的一个问题,居然能让老师认真地思索,这使他觉得自己提的问题很有价值。毫无疑问,这会给学生带来自信。从而激发他们提出问题并和老师一起探究的兴趣。
文学本身往往是模糊性和多义性的集合体,这为我们“唱反调”提供了条件。“唱反调”实际上就是逆向思维,原则上它属于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突破常规认识,在逆向思维中认识他人尚未认识的问题,并提出新的见解。
教学实录
(屏幕展示维纳斯雕像,配乐循环播放,营造情境。)
师:今天我们学习《米洛斯的维纳斯》。我想请同学们介绍一下米洛斯的情况,哪位同学来介绍?
生:米洛斯是希腊边上的一个小岛,在公元前是一个非常繁荣的地方。1820年,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