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680字。
《阿房宫赋》自学助学材料
四川省华蓥中学彭爱明
一、基础知识储备
1、字音
缦回màn 不霁何虹jì 妃嫔媵嫱pín yìng qiáng 焚椒兰jiāo
辘辘lù 尽态极妍yán 杳不知yǎo 迤逦yǐlǐ
剽掠piāo 剽(慓)悍piāo 骠勇piào 横槛jiàn
鼎铛chēng 锱铢zīzhū 架梁之椽chuán 在庾之粟粒yǔ sù
呕哑ǒuyǎ 参差cēn cī
2、杜牧简介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汉族,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杜荀鹤之父。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张好好诗》,行草墨迹,杜牧太和八年(834)所书,此时年32岁。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字。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杜牧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
二、作文材料积累:杜牧其人其诗
1、忧患的风流才子——杜牧
“风流才子”不是人人当得起的,行事风流而不通诗文者,只能说是风流草包;满腹诗书却不解风情者,只能说是木讷书生。而杜牧,既有“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柔情,又有“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那才是真才子、真风流!
如此风流儒雅,势必讨得大众的欢心,尤其是女人的欢心。或许正因如此,杜牧的名声很响。可是,风流才子往往桀骜不驯,往往不入“正人君子”的法眼。杜牧也不例外。他在洛阳成就功名后,一度怀才不遇,只得沉醉在“温柔乡”里,在歌伎那里寻找安慰--从某种意义上说,杜牧的风流,是被那个时代逼出来的。
杜牧有一首名诗《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据说此诗一出,不少文人就欢呼起来。可是洛阳人却不买账,把杜牧列入“不受欢迎者”名单,拒绝他到家中作客。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杜牧实在是太风流了——说得不好听点儿,那就是太好色了!他们怕杜牧相中了自己美貌的姬妾,闹出是非来。
话说有个叫李愿的官员,退休后在洛阳闲居,经常在家中举办酒会,遍邀城中名流,但每次都不给杜牧发请帖。当时,杜牧身为监察御史,在洛阳任职,听说李愿家的酒会很热闹,有许多美女助兴,很是向往,就托人对李愿说,希望被邀请赴宴。李愿不得已,只得给杜牧送了请帖。
席间,杜牧瞪着双眼,看着美女们轻歌曼舞,忽问李愿道:“听说府上有个叫紫云的歌伎,是哪一个﹖”李愿就指点给他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