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修辞例析

作者:浙江省湖州中学弁山校区 夏云陶  时间:2007/8/26 8:03:3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3235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这段话是《阿房宫赋》中用来表现阿房宫建筑之铺张、秦王生活之奢华的文字。这段文字的视觉冲击力很强,这种表情达意的效果也来自于修辞的运用。一般来说,我们都会认为这段文字用的是比喻兼排比,也同意带有夸张的色彩。其实没那么简单。
  先分析一下一般的说法。
  这六句话构成了排比,也是“赋”这种手法的典型例子,即所谓的“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使得建筑之豪华景象扑面而来,作者的愤慨之情汹涌澎湃。如果说六句话都运用了比喻,就必须理解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怎样的相似性。
  比如“钉头磷磷”和“在庾之粟粒”,相似点是呈颗粒状、细小,而且数量多。参差的“瓦缝”可以透进光线,就和“帛缕”一样有亮度,而且都是一丝一丝的形态,因为“缕”告诉我们指的不是整块整块的丝绸,而是组成绸缎的一条条的丝;于是数量之多也可以体会到了。“栏”“槛”纵横交织,其形态犹如九州之“城郭”,纵横交织的地理面貌也得意形象简洁地描绘了。“管弦”之“呕哑”犹如集市上的人嘈杂的谈话声。应该说这几组比喻用得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但是“负栋之柱”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与“机上之工女”又有什么相似性呢?
  这两句比喻很容易让人想到数量上的相似性——都很多。其实问题也没那么简单。
  先来看看“柱”与“农夫”。“柱”是用来“负栋”的,那么“农夫”“负”的又是什么呢?应该是国家。农业在中国古代大致有这么几点作用:(1)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其规律为:农业发展→农民生产安定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矛盾缓和→稳固统治;或者:农业发展→治民→治国。(2)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国富力强的标志。(3)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4)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对于农业之重要性,在韩非子的《五蠹》中就有最为鲜明的表述。五蠹,指当时社会上的五种人——学者(指战国末期的儒家)、言谈者(指纵横家)、带剑者(指游侠)、患御者(指依附贵族私门的人)、工商之民。相对阐明了农业生产、耕与织的重要性。贾谊的《论积贮疏》中“仓廩实而知礼节”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另外说明农业之意义的典籍还有汉代《氾胜之书》、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明清的《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一个国家能稳定与发展的前提也是农业生产,所以六个排比中将“农夫”放到了最前面,也表明了作者的正确的治理国家的意识,表明作者对农业生产这个保民保国之根本的重视。如前所述“农业生产可以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原料和市场”,所以将“农夫”放在“织女”之前也是合乎事理的。
  综上所述“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这两句中比喻的相似点应该是:本体和喻体都有一种支撑作用。具体的说就是,“柱”“椽”支撑“栋”“梁”;“农夫”“工女”在农业和手工业两个方面支撑国家的发展现状。只不过,“农夫”“织女”所“负”之物是隐含的,是需要我们自己去体会的。由此顺势想下去,“粟粒”“帛缕”也都是体现人民物质生活的需要的;她们与“城郭”“市人之言语”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由内到外的发展状况。
  再来说说句中的夸张语气。同意这些句子中有夸张语气是因为,事实上这种相似还具有一定的揣测的成分,往往为了找到相似性,而使喻体显得比本体的分量更足,程度更重。比如“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这两句,夸张的语气就特别明显。只不过我们常常会疏忽其他修辞中包含的夸张语气。
  重新阅读这段文字时,笔者的感受又发生了变化:对这段文字修辞状况的解说并不全面,说它运用的是比喻不如说是用了“较喻”更为准确、具体。
  较喻就是比喻兼比较,即在某一相似点上,本体超过了(或不及)喻体。这样可以使本体的性质、情状显得更加鲜明,更为真切。
  例如:①可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此句用“中国”(本体)和“罐头”(喻体)比较,本体超过了喻体,中国比罐头禁锢得还严密。②我们四川还有人用牛粪作燃料,至于那些又臭又长的文章,恐怕连牛粪也不如。(郭沫若《关于文风问题答新观察记者问》)用“文章”(本体)和“牛粪”(喻体)比较,本体不及喻体,文章连牛粪也不如。在较喻中,本体和喻体之间在形式上是“相比”的关系。
  而《阿房宫赋》中的这段文字也确实具有较喻的特点。这组排比句除了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上述的相似性之外,还有一个使用了六次的谓语“多于”,值得引起重视。“多于”和“犹如”的意思是不同的。它是指“柱”“椽”起到的承担的作用已经超越了“农夫”“工女”;“钉头”“瓦缝”这些建筑上的细微环节被看得比“粟粒”“帛缕”等民生需要更为重要;“栏槛”的设计要比“城郭”等国家规划更重要;“管弦声”要比“市人之言语”更为嘈杂。而所有的严重性都是由于本体比喻体在某个方面显得“多”了而引起的。
  因此,对这段文字的修辞应该这样解析:兼用了较喻、排比、夸张等多种修辞。
  对于比喻而言,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把它看成兼具了夸张,那是因为其中夸张的成分还比较隐蔽,至少是不够鲜明的;然而较喻却能将这种夸张凸现出来。
  只不过,较喻本身已经考虑到了两种事物的相似性,在这个基础上还不满足,还要扩大这种特点,于是给人感觉是事态状况严重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那么较喻的艺术感染力就分明要比比喻还要强烈,此时和排比联用,语势之强,实在达到了惊人的地步,人民的苦难,秦国的奢侈,作者的激愤简直令人窒息。
  发表于《语数外学习》2007年6月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