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240个字。
孙权劝学
南京树人国际学校宓毓旸
一、导入: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我们曾经背诵过这个名句,谁知道“鉴”在这里是何意?(镜子)波平如镜、水清如镜,可照见天光云影。
“资治通鉴”的“鉴”何意呢?和“镜子”有联系吗?(借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也是今人的一面镜子,历史上上演的兴衰存亡可以给当权者以政治上的借鉴,使其免于覆辙之悲。这也是《资治通鉴》的编纂初衷。
介绍《资治通鉴》。
其实,历史也可以给我们普通人以许多生活、学习、工作上的启示,今天我们就来看《资治通鉴》中的一个文段《孙权劝学》。
引入课文。
二、读通文意。
1、结合注释自读课文,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和难以理解的字词。
2、一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他在读音、停顿上有没有失误并纠正。
3、点评。师范读,读出文言味,注意停顿、语气。
4、一生朗读,师生共评。
5、齐读。
6、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师生共同交流解决。
师相机补充内容:
字词:当涂、掌、但、益、就学、过、论议、遂。
重要句子翻译:
(1)蒙辞以军中多务。
翻译: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忙作借口推脱。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翻译: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做传授经学的学官吗?
(3)卿言多务,孰若孤?
翻译:你说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事务多?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翻译: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相看,长兄你明白这个道理太晚了啊。
三、研习内容。
1、文章题为“孙权劝学”,孙权劝谁学?吕蒙听了吗?是不是一开始就听了?从文中那些字可以看出来?(辞——就)吕蒙的这种变化毫无疑问是孙权劝的结果,请大家思考讨论:孙权的劝为何能够成功?大家讨论时请注意劝者的语气、身份、心态等。结合朗读。
第一句说吕蒙身份、职位变了,需要学习充实提升自己,点明学习的必要性。也写出孙权对吕蒙的深深的期望,在他改变之前就对他委以重任,对他的胆识还是非常欣赏的。所以郑重地对他提出了学习的要求。
第二句劝言语气中含有怒意,但并没有利用权力直接命令吕蒙学习,而是收住怒气,联系自身学习的经历,语重心长、耐心地劝,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下属的关心和爱护。也正是这份恳切和耐心劝到了吕蒙的心坎里,心服口服地接受了劝言,发奋学习。
分为三层,从三个方面进行劝说。第一:阐明学习要求不高,使其减轻畏难情绪。第二:与自己比较,驳斥其理由:多务。第三:以自己的学习体会为例,现身说法,正面说明读书学习的好处:学有所益。
2、孙权的劝,吕蒙也听了,“蒙乃始就学”,文章到此应该说可以结束了,为什么还要安排鲁肃的出场?鲁肃的出场有何作用?
由鲁肃引出他与吕蒙的对话,从而直接表现学习之后的吕蒙的言谈的潇洒,验证其学习的效果明显。
试着在下面句子中的括号内填一个表示语气的词。体会鲁肃和吕蒙的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