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060字。
让学生多点思维空间
Let the student order thinking space more
职业文科组 邵宽仁
[提 要]
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工业社会的特点是标准化,而信息社会的特点是多样化和个性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就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特长、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问号。思维需要时间,需要机会、更需要问号,所以我们要提供这样的空间、机会,去开发学生的思维。
The famous futurologist gives man Lei to point out: The industrial social characteristics is to standardize, while the information social characteristics is diverse and characteristic. The personality that respects a student will respect the student’s special features of the student’s choice, respect and respect the student’s difference and respect the student’s question mark. The thinking takes time, opportunity to need, even need question mark, so we want to provide a space like this, opportunity and develop the student’s thinking.
[关键词] 学生 思维 空间
[正 文]
偶然,在某网站博客里,看到了这么一段教学叙事:
……老师在讲《坐井观天》时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青蛙如果跳出井口后会怎样?”学生们都说;“青蛙觉得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美丽”,“他找到了自己的妈妈,帮助农民除害虫保护庄稼”……这时一名学生说“青蛙从井里跳出来觉得外面不好,他又回到井里去了”同学们听后哄堂大笑。老师示意其坐下,并随口说:“你是不是也想做一只井底之蛙?”课后,老师从该生的日记中得知:青蛙回去的原因,是因为外面的环境不利于自己生存:水被污染,青蛙被大肆捕杀成为人们的盘中餐,所以它不得不回到井里。于是他愧疚地在学生的作文本上写到:对不起,你不是井底之蛙,是老师坐井观天。
看到上面的教学片断,我陷入思考之中,在我们的课堂是否也有类似的失误?勿需置疑,答案是肯定的。这不仅是一次教学上的失误,可堪称传统教育思想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致使学生思维闭塞、个性不得顺利张扬的失败。
我为文中这位老师尚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更正而叫好!
现实中,我们是否正扼杀着学生的天性而顽石不化呢?我们捧着一本教科书,往往是照本宣科,努力完成那所谓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但在构思设计课的内容上却很少推陈出新,关注学生的感受。试想一节枯燥无味的课,让孩子坐在那里40分钟的时间,给他们的思维大门上了一把锁,又何其不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我们喜欢“好”学生,即学习好、听话、不惹事生非的学生,固然没错。但那些有着各种问号的,爱动脑的往往被视为另类学生,却不能不让我们重新定位。事实上,从历史的长河里,从科学发展的史实中,我们不难发现问号恰恰是一笔价值连城的财富。如果说,各种问题是学生们思索的结果,那么各种问题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