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情境互动课堂,激活学生思维火花
作者:佚名 时间:2009/3/27 7:33:0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097
我们教师每天都在上课,什么样的课才是一节好课呢?笔者认为:以情境创设为契机,以问题为纽带,以师生互动为特点的课才是一节好课。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师生关系时认为:“师生应该是共同探究真理的志同道合者,课堂教学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到另一个头脑里去,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互动活动”。在这个互动活动中,师生相互分享各自的知识、情感、人生观等方面的感受,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渡的一段生命历程,共享的一段人生体验,真正体现教学活动的本质,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力。
那么,怎样才能建构情境互动的课堂呢?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建构了创设问题情境——师生互动设计问题——师生互动探究问题三步走的“情境互动”课堂,激活学生思维火花,提高课堂实效。
一、 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问题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逢事问个为什么。”由此可见,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而问题又是从疑问开始的,疑问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的创设问题情境,并使这种情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情感性、生活性、参与性,就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动摇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产生疑惑,激发探索欲望、唤起学生思维的能动性,乐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充满问题互动和活力的课堂。在政治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⑴运用“现实生活中热点问题”创设情境
政治知识来源于社会实践,具有较强的生活性,用政治生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创设情境能使学生感到新鲜,有吸引力,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比如在高二哲学常识“因果联系”一节教学中,为了说明因果联系是指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被引起的关系叫因果联系。因果联系的特征:一是原因和结果是一种先行后续的关系;二是两者之间是引起被引起的关系。我用多媒体呈现了以下情境。(如下图)
接着我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你看到的两种现象在时间上有什么区别?你再想想上面两种现象的关系如何?面对上面的现象你应该做些什么?在这样的情境下设问,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议论纷纷,很快就把因果联系的含义及其特征理解了,甚至有的学生通过对第三个问题的思考,把后边学的方法论意义也说出来了。
⑵用“艺术作品”创设情境
俗话说:触景生情。呈现真实的情景,可以唤起人们的感情,引起共鸣。艺术作品具有形象性、典型性、情感性等特点,诸如音乐、漫画、视频等形式,能够渲染气氛、烘托课题、活跃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思考,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比如在“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一课教学中,为了说明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我用多媒体播放了‘九八抗洪’的视频剪辑并配以歌曲‘为了谁’。
通过这种艺术渲染,营造的氛围非常浓烈,引起了同学们的情感共鸣,自然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也就迎刃而解了。
另外,漫画这种艺术形式在哲学教学中也是很好的情境素材,漫画具有形象、生动、夸张、幽默、辛辣的特点,它会促进学生产生联想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在思考中明白漫画背后的哲理。比如在“了解和认识规律中,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教学中就可以呈现如下漫画
⑶用“文字材料、图表数据、图片”创设情境
政治知识的信息很多是通过文字材料、图表数据呈现的,并且文字材料、图表数据也成为考察学生能力试题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要注意运用文字材料、图表数据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分析材料、处理数据的能力。注意在运用文字材料、图表数据创设情境时,材料的选取要反映时代的脉搏,应当让学生感到当代的气息;同时,所选材料应尽量贴近学生实际,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
不论采用何种方式,关键是创设的问题情境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知动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有计划、有意识地向学生启迪寻找问题的角度及提出问题的方法途径。
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发现、设计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它标志着科学的进步。”因此,一个好的建构活动必须建立在“问题互动”的平台上。设计出科学、富有思维性的问题是关键,问题是引发思维的动力。陶行知曾说:“智者问没巧,愚者问没笨。”故设计问题的过程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以设计问题为主线,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学生与学生间相互启发、相互激励、互疑互问,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互动中发现、设计问题。这一系列活动就会在课堂内掀起一个又一个新的认识“冲突” ,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中以问题情境的创设为契机,发现、设计问题的方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⑴教师自主发现、设计问题
教师在互动课堂中不在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单纯传授者,而是靠设计问题来启导学生去积极探索的导演者。为此,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借创设的问题情境,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的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比如,在中国女排凭借超群的实力和勇于拼搏的精神夺得了阔别17年之久的世界杯冠军之际, 为激励学生学习女排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我设计了以下问题:你看到了什么?你在为女排重登世界杯领奖台而欢呼,为她们的成功而骄傲的同时,她们的成功对你的成长有那些启示?你认为一个人成功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
(多媒体呈现 《中国女排姑娘品尝金牌滋味》)
⑵生生互动,在相互启发、交流中发现、设计问题
教师把问题情境创设后,可以在问题发现与设计方法上给予指导,利用小组间发问的优势,来带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在引导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发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而要求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思考性、探究性的问题。
不论采取那种方式发现、设计问题,一个有意义的、适合探究的问题应具备以下特征:
①问题要具有针对性,必须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相联系。②问题必须考虑到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即具有一定难度但又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解决。③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探究性。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启迪思维,使探究活动顺利展开。④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拘一格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三、 师生互动探究问题
南宋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既已提出了问题,就必须探究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决不是教师把所谓的标准答案硬塞给学生,而是师生互动探究问题。学生是主角,教师是指导者、合作者、交流者。具体操作方式如下:
⑴独立思考或同桌讨论。针对情境中的问题,学生借助原有知识,自学教学内容,依靠自己的努力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⑵自我总结和小组交流相结合。通过生生互动,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使一些探究性较强的问题得以解决。
⑶师生互动化难为易,升华问题。经过以上两轮的探究,简单的甚至探究性较强的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一些深层次的、探究性很强的问题必须借助师生互动的方式加以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先把一些与问题相关的材料出示给学生,学生再分析,教师针对性的点拨和总结。教师的点拨是画龙点睛之笔,总结应该上升到理论高度。
“情境互动”课堂,以问题为主线,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学生与学生间讨论、相互评价、相互激励、互帮互学,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了学生探究和创新思维能力。增添了政治课堂的魅力,使政治课堂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充满了生命活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