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190字。微型课教案。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微型课教案
——— 诗歌主题讲解
教学主题:理解海子生命中的两难(作者在诗歌中体现的美好感情及诗背后隐藏的痛苦的心)。
教学原则:启发性、开放性原则
教学方法:朗读法 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5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师引】谈到“幸福”一词同学们有何感触?
(请两三位同学自由回答)
【师引】每一位同学对幸福的理解都不一样,那么被誉为“诗歌界神话”的海子对幸福是如何理解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鉴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二、知人论世
通过提问,让学生自己述说他们所熟悉的海子,包括生平及有关他的故事,然后教师小结,打出结合诗人肖像和文字资料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一位富有才华,沉湎于心灵之旅的理想主义诗人。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5月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自杀时他身边带有四本书:《新旧约全书》,梭罗的《瓦尔登湖》,海涯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他在遗书中写到: “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年仅25岁。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他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他凭着辉煌的才华、奇迹般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广博的知识,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其主要作品有:长诗《但是水,水》、长诗《土地》、诗剧《太阳》(未完成)、第一合唱剧《弥赛亚》、第二合唱剧残稿、长诗《大扎撒》(未完成)、话剧《弑》及约200首抒情短诗。曾与西川合印过诗集《麦地之瓮》。他曾于1986年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赛特别奖,于1988年获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其部分作品被收入近20种诗歌选集,但其大部分作品尚待整理出版。他认为,诗就是那把自由和沉默还给人类的东西。
海子生前的好友,诗人西川曾回顾说:“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这或许是由于他的偏颇。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海子在献身诗歌事业的同时是以牺牲尘世的日常生活为代价的。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海子死前的几个月。在诗中诗人终于开始拟想尘世的幸福生活。
三、 播放音乐,营造氛围,师生共同反复吟诵本诗,体验美好诗情,突破重点学习。
1)、音乐背景下,范读一遍,把学生带入诗的抒情意味中去。
2)、 适当指导,让学生在轻声诵读中,体验诗人表达的美好感情。
指导要点:
a、短句读得快一些、洪亮一些,“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应该读出热切向往之情。